
省政協常委、湖經黨委書記溫興生 董感忠攝
本網訊(記者董感忠)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湖北目前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增強區域金融服務能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源頭活水,推進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經濟學院黨委記溫興生建議從直接融資、擔保融資、信貸風險分擔和健全地方金融機構等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
以政府引導基金為杠桿,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做大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建立各級政府引導基金聯動機制,打造股權投資接力棒體系,完善基金投資實體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集,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做實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或掛牌的“綠色通道”工作。精準施策,實行“一企一議”,靶向解決企業在資產重組、掛牌申報等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加大與證券交易所及券商的合作,為企業直接融資提供指導和服務。
培育區域創新資本實現中心。不斷強化“滬深證券交易所湖北基地”功能,做強做實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基金份額交易系統,完善區域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資本金融發展新局面。
二、是健全融資擔保體系,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新型政銀風險分擔機制,破解傳統擔保模式風險和收益不匹配等問題。建議由融資擔保公司、信用擔保集團、銀行、當地政府等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資,建立新型政銀風險分擔機制,共擔風險責任,共享收益。
科技部原副部長、湖北經濟學院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院名譽院長張來武(右二),湖北經濟學院院長董仕節(左二),湖北經濟學院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田國強(左一),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學術院長艾春榮(右一)共同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院揭牌。
容許擔保公司實行綜合性經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擔保公司在融資擔保核心業務之外,放開包括保證擔保、創業投資、金融產品增信等業務。探索“股權+債權”融資模式,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增強擔保企業自身造血機能。
以現有信用貸款為基礎,以知識產權和省級科技擔保引導基金等為增信手段,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授信體系。依托“大數據運用+專利軟件化評估”手段,構建知識產權融資與股權投資相結合的多渠道融資格局;搭建知識產權融資平臺,統一知識產權的評估、流轉及處置流程和標準,幫助擔保機構提高增信服務能力,更好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
三、是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完善信貸資金風險補償機制
規范風險補償資金來源和補充機制,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拿出部分財政收入,注入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通過政策引導,吸引金融機構增加資金投入,擴大基金規模。
強化產業調控,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鼓勵發展的企業給予信貸風險補償重點支持。可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增強對上述企業發放信用貸款的合作銀行進行風險補償的能力。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際金融與比較金融方向帶頭人楊勝剛受邀擔任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擴大風險補償機制涉及的業務范圍。可將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同樣屬于銀行業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表外業務列入補償范圍。
四、加快推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體系建設,打造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推手”
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體系建設存在地方金控公司尚未實現零的突破,類金融機構發展不足,業務能力飽和,無法滿足更多企業的融資需求的問題,與全國相比處于相對滯后水平。建議盡快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體系,打造省級金融控股集團,形成服務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抓手。規范發展融資租賃、金融租賃、保理等類金融機構,促進金融生態完善,切實提高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文/圖 劉淑峰 陶慧)
(編輯:陳斯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