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從上海進入蘇浙皖三省,8類電子證照共享互換,一地認證,全網通辦,同時實現長三角“12345”政務熱線互轉;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以對接提升長三角地區科技發展和管理水平;
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地鐵實現一碼通行,各市居民7城往來,只需手機一碼,皆可過閘進站,未來還將擴展到更多城市……
上海12345平臺,客服在用手語和語言障礙市民交流 巨云鵬攝
5月22日,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安徽蕪湖召開,成果發布會上,長三角間頻秀恩愛,每宣布一項,臺下就是一陣掌聲。
且讓大江東工作室講講這天的現場故事。
長三角新定位:“一極三區一高地”
“長三角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領風氣之先,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旺盛活力。”
座談會前的首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致辭,講到這里,全場氣氛一振。
“上海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其實,對于整個長三角來講,又何嘗不是這樣?”
確然,從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包產到戶,到“蘇南模式”大放異彩,造就數十個全國百強縣;從“溫州模式”的小商品、大市場,暢銷全球,到浦東開發,近30年領開放風氣之先,長三角每一步前進都與改革、開放、創新息息相關。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
這次座談會,距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剛剛過去一個多星期,所以數百記者帶著各種猜測聚集蕪湖,一探三省一市如何“共筑強勁活躍增長級”。
座談會沒開始,大家在高層論壇就有收獲。
李強在發言中透露,《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定位,要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增長極,樣板區、引領區、示范區,新高地——概括為“一極三區一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希望,長三角2億2千多萬人民的熱情期盼,長三角三省一市有了明確的共同目標。
“肩負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雙重示范的重任”,論壇嘉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說,“長三角重任在肩,使命光榮。”
共同研究落實《綱要》要求,集中檢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成效,再理解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論壇開始時的主持詞:“這次會議對一市三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攜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果不其然。
為長三角一體化路徑激辯
座談會系列活動之一,三位專家學者“共話長三角”,談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東弟沒想到見證了一場唇槍舌劍的“論辯”。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現場氣氛熱烈 巨云鵬攝
“產業問題肯定是市場決定的,不是政府決定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志迎,談到區域之間產業布局,他直言,傳統的行政區劃產業規劃沒有充分尊重市場意愿。
“每個行政區劃做規劃,都只能體現當地政府意愿,可地方行政官員一變動,規劃跟著變動,這就是一個問題!”
“從我們的現實實踐看,區域規劃是有用的”,劉志迎話音未落,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提出不同意見。
“一些城市做基礎研究,一些城市做產業創新,一些城市搞產業制造,一些城市堅持生態保護,我們對區域做好分工,企業不論是在上海投資還是在蕪湖投資都是一樣的,只要不制造制度壁壘和差異,讓企業自己選擇就行。”
“長三角區域,幾個省份同質化確實很嚴重,但我們不能確定這是政府規劃的結果還是市場自發的結果”,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土地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繼接了陳雯的話。
他認為,產業發展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提前規劃好,對長三角下一步發展,他不建議政府做很細的產業規劃,“我們不能準確預測哪些是建設區域,但可以預測哪些是不建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區和基本農田確定好,我們可以從過去規劃建設區域向規劃不建設區域轉變。”
浦東陸家嘴 巨云鵬攝
從激辯中不難理解,長三角一體化全新實踐,還有很多挑戰和問題待解。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坦誠地說:
“長三角是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的一體化,既要通過多層次、各領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筑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更要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亮點,彰顯個性特征,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輝映的發展格局。
“長三角一體化是合作與競爭辯證統一的一體化,既要在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化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持續放大規模效應、協同效應、集聚效應”,更要著力構建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讓一切有利于一體化發展的活力和源泉競相迸發、充分涌流。
“長三角一體化是集聚與輻射相輔相成的一體化,既要著力提升長三角集聚全球資源要素的能力,在更大范圍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整體提升區域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更要著力增強輻射帶動的能力,使更廣大地區都能通過長三角的平臺通道,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新格局新模式
“你這咋還急眼了呢?”
“Why are you angry?”
座談會這天,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展示最新成果:人工智能虛擬主播,中英日韓四種語言隨意變換;人工智能翻譯設備,東北方言照樣翻成標準英語。
有趣的應用場景背后是安徽智能語音產業的巨大體量:2018年安徽智能語音產業規模650億元,同比增長30%,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達到433家,同比增長102%。2019年,安徽智能語音產業力爭產值突破800億元。
而在整個人工智能產業更是不得了。
人工智能開放服務及產業支撐平臺開發團隊總數超過92萬個,孵化團隊超過3800家。2018年,安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13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帶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
與江浙滬站在一起,曾經,人們覺得安徽是“小老弟”。
畢竟,安徽省外出務工人口中近80%流向滬蘇浙,引進省外資金中一半來自滬蘇浙,是滬蘇浙地區產業溢出的天然承接地。
但在長三角一體化大背景下,仍然如此么?劉志迎就不這么覺得。
“比如說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小太陽’,一旦民用化,電價幾乎可降到零,對能源產業會造成怎樣的沖擊?”在他看來,未來性、戰略性的基礎研發資源,在合肥,在安徽。
當然,也在上海、在江蘇、在浙江……在廣闊的中國。
成果發布會上,有一個細節值得留意,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最先走上臺的是長三角高校的校長們,這些以基礎研究聞名的大學在新時代有了更高要求,做策源地,做新引擎,目的當然不是爭個你我高低。
回望歷史,也是如此。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紡織產業外遷至蘇南、浙北,帶動兩地經濟發展;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放開發,激發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活力……從首次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伊始,十幾年來,領導們數次更迭,但座談會延續至今。
為何區域間合作能夠持續不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說,因為長三角一體化既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亦是自下而上的期盼,進一步的高質量發展,是社會公共服務便利,是生態環保宜居,是人民生活質量更高……這一切,正在到來。
(責編:馮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