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五年,黃岡市以建設“農業強”為目標,承擔起“三農”發展的黃岡責任。市委指明“兩轉四用”“個十百千”的發展藍圖,拓展強農惠農富農之路,延續“三農”發展黃金期。“三農”競進,為實現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托起底盤。
2012年6月26號,時任市長的劉雪榮在武穴召開的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現場會上要求, “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管理經營農業,用農產品加工引領農業,用品牌戰略打造農業。”
沿著這一新思路,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加快推進“個十百千”工程的決定,提出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農業產業總產值過千億,農業產業跨入千億產業行列。
2013年4月15號,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四屆七次全會上提出“強工興城、強農興文”發展戰略體系,描繪了黃岡農業發展藍圖:全市農業部門貫徹落實這一強農體系,統籌謀劃,加快黃岡農業由大到強的嬗變。
過去五年,全市農業發展持續向好。預計2016年花生、禽蛋產量繼續位居全省第一;棉花、油料產量位居全省第二;糧食、茶葉、水產品產量和生豬出欄位居全省第三。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連續五年跑贏GDP,跨越萬元大關。農產品加工產值三年翻一番,突破千億大關。620個農產品品牌樹立起“黃岡原產”的新形象……“重農固本”理念在黃岡大地開花結果。
三年來,大批農業加工項目紛紛落戶黃岡,三年累計簽約農業招商項目403個,簽約資金額度達1813.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03億元。其中不乏晨鳴紙業、中糧糧油、襄大農牧、索菲亞家居等重量級行業龍頭。
短短數年間,一個千億元產業乘勢崛起,黃岡農產品加工業如期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 全市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7700家,同比增長23.56%;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18家 。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三品一標”產品總數620個,地標產品52個,居全省市州前列。全市全口 徑農產品加工產值588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6:1。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和農民獲利最多的“五最”產 業。
讓農業“接二連三”,深度融合。紅安周家沖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英山的“神峰山莊”、 武穴“希爾寨”.....一批批形式新穎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很快在全市各縣市區遍地開花。稻蝦共生、油菜花經濟、蘄春再生稻……轉方式,調結構,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農業部門堅持科技創新與服務創新并舉,全面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休閑農業、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五位一體”的 “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將農業大數據應用作為突破口并率先取得突破,使黃岡市農業大數據應用走在全省前列,成為“領跑者”。
高舉“強農”旗幟,堅持“兩轉四用”,實施“個十百千”,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破解“三農”之難,厚植“三農”優勢,夯實“支點”大底盤,黃岡定將書寫更加精彩的“三農”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