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林順旭 甘家偉 陳寒)早春,萬物復蘇,沿江高鐵項目葛家山隧道工地一片繁忙,機械的轟鳴聲奏響著發展的樂章。而在不遠處碧綠河水庫邊的舒家畈村,一場關乎民生與發展的“安居攻堅戰”同樣驚心動魄。短短數月,這里不僅創造了重點項目征遷的“舒家畈速度”,更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魄和“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干群攜手、共赴發展的激昂贊歌。
與時間賽跑,10戶征遷背后的“雙向奔赴”
“沿江高鐵是國家的重大交通項目,配合拆遷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征遷工作專班還貼心地幫我們解決還建安置難題,我們更得全力支持!”村民甘大伯在征遷協議上莊重簽字時,說出了全體舒家畈人的心里話。
面對沿江高鐵項目“卡脖子”的10戶房屋征遷任務,鎮村干部迅速行動,成立征遷工作專班,開啟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專班成員全程參與評估測量,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幫助征遷戶“查缺補漏”。他們揣著政策挨家挨戶談心,將安置方案詳細解讀,把補償費用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認真收集征遷戶的意見訴求,集中研究會商解決。對于征遷戶提出的疑問,及時給予回復解答;發現評估報告中的遺漏事項,第一時間聯系評估公司核實補登。
就這樣,短短10天,10戶征遷全部完成協議簽訂,2024年春節前順利完成房屋拆除,比預定時間提前3個月交地,為高鐵施工爭取到了寶貴的工期,這是政府與百姓之間信任與支持的“雙向奔赴”。
向青山要地,劈山鑿石的“硬核突圍”
碧綠河水庫邊,云霧籠罩的青山見證了一場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為了兌現“讓鄉親們住得舒心”的承諾,村“兩委”帶著征遷戶的訴求,與自然資源規劃所工作人員一起,拿著平板踏遍周邊山坳,最終選定了這片背山面水的寶地。
然而,看似理想的選址,實則困難重重。山體坡度超過30度,山體表層下80%都是堅固巖石,建設難度遠超想象。“再硬的石頭,也硬不過為民辦實事的決心!”鎮村兩級迅速聯動,成立攻堅指揮部,技術專家駐點勘探,鉤機鏟車連夜進場。隨著三聲爆破巨響,沉睡的山巖被喚醒;啄木鳥破碎錘持續60多天不間斷作業,硬是在堅硬的巖層上開辟出了平坦的地基。
那段時間,村干部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往工地跑。村黨總支書丁如漢褲腿上沾滿石粉,笑著說:“我們開山挖地基,忙得像開石頭礦山,資金壓力巨大,但再困難,也要安置好拆遷群眾?!弊罱K,14.4萬立方米土石方被移走,1650立方米石岸拔地而起,曾經陡峭的山坡變成了10戶平整的地基。鄉親們站在新地基上,感慨地說:“這真是從石頭縫里摳出來的新家??!”
以民心為尺,安置房里的“幸??潭取?/span>
走進正在建設的還建點,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民生溫度”?,F場施工負責人耐心地向前來了解還建安置情況的拆遷戶介紹還建房的規劃設計,入戶路、活動場地、停車位置、火房、水電配套、排水溝、聯戶三格化糞池……事無巨細,甚至連門前臺階的高度,都是經過拿著卷尺反復測量后定下的“老人友好尺寸”。
“當初擔心房屋拆除后找不到好地方還建,沒想到村‘兩委’考慮得這么周到,我們這下可以放心了!”即將啟動房屋還建的李嬸指著屋后蔥郁的山林,笑著說,“推開窗就能看見碧綠河,孫輩們回來怕是都舍不得走了!”
如今的舒家畈村,沿江高鐵工地的焊花與還建點建設的夯聲相互呼應。前來關心還建點的拆遷戶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這笑容不僅映照出基層干部攻堅克難的擔當,更丈量著鄉村振興路上“發展有力度、民生有溫度”的堅實步伐。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