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作者 鄒德祥)手捧香茗,行拜師禮,9對師徒完成了拜師儀式;29名制茶能手齊聚一堂,同臺競技,在一口口炒鍋前,隨著制茶能手的翻炒、抖動,鮮葉散發出陣陣茶香。
這一幕發生在5月21日英山云霧茶產業協會承辦的第四屆“九昇杯 ”英山云霧茶手工制茶技能大賽暨第二屆“名師帶徒”活動現場,此次活動由英山縣總工會、英山縣農業農村局、英山縣九昇城鄉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英山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曾毅告訴記者“要大力培養英山制茶工匠人才、傳承英山傳統手工制茶技藝,推動茶產業與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在活動現場,全國勞模、制茶大師葉雪平說,名師傳幫帶,匠心制好茶。團黃貢茶非遺傳人徐柏云說,傳承茶文化,做好制茶技藝的活態傳承是基礎。
英山是有名的茶鄉,一杯好茶需匠心制作,名師怎樣傳幫帶?請聽三位制茶名師帶徒的故事。
看得懂和熟練地掌握中,間隔著一千次的練習——做茶沒有捷徑可以走
英山自古有種茶做茶的傳統,也涌現出了一批種茶制茶的老茶人。
全國勞模、制茶大師葉雪平是最有代表性的老茶人之一。他從部隊復員后專心做茶已有39年。他經營管理的茶廠榮獲湖北“十大名茶廠”之一,他制作的英山云霧茶榮獲第一至第四屆湖北“十大名茶”之一。
制茶技藝想要傳承,需要新生力量接力前行。葉雪平收徒有三個條件:一是熱愛茶葉行業;二是認真學習種茶、制茶、管茶;三是能吃苦耐勞。
90后小姑娘劉露大學畢業就與茶葉結緣,愛喝茶,對茶文化有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好的學習制茶技藝,在2022年參加英山縣總工會組織的第一屆“名師帶徒”活動時,劉露正式拜制茶大師葉雪平為師。
葉雪平說,制茶是與時間賽跑,鮮葉是不等人的。制茶的季節,天還未亮,葉雪平就帶著劉露去茶園摘鮮葉,從最基本的辨別茶葉嫩度、茶葉含水量開始,再到制茶八個主要工序,師父帶領徒弟逐步學習制茶整套流程。
葉雪平告誡劉露:“做茶從來沒有捷徑可以走,看得懂和熟練地掌握中,間隔著一千次的練習”。劉露記得,一開始用肉眼看師父炒茶覺得很簡單,但是真正上手之后才發現沒那么簡單。殺青的時候,鍋的溫度有200多度,劉露的手不敢往鍋里放,后來師父告訴了一些技巧,手要隔著茶葉,不能直接接觸熱鍋,練習了很多次,手被燙了好多水泡之后,終于能雙手自如地在鍋里翻炒茶葉。
殺青是綠茶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師父葉雪平每鍋殺青出來的茶,都能聞到一股很舒適的茶香,可劉露做出來的香氣卻很不穩定。師父說是火候非常關鍵,只能在一次次的練習中,自己去悟。有一段時間,劉露每天早上7點開始做茶,每鍋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時間,一鍋一鍋地去嘗試
,去對比,慢慢地,她也悟出了中間這個“度”到底在哪里了。
劉露時刻牢記師傅的諄諄教導,悉心學藝。制茶時節,她每天在車間制茶,虛心請教師傅,通過兩個春季制茶練習,能熟練掌握全程制茶技藝,最終她憑借著精湛的制茶技藝榮獲第四屆“九昇杯 ”英山云霧茶手工制茶技能大賽傳承組一等獎,向“名師帶徒”活動遞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苦練手工茶殺青技藝——只為了做一杯滿意的茶
徐柏云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團黃貢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一直致力于深耕祖輩傳承下來的這門古老技藝。沿襲多年的家族傳承方式,制約了團黃貢茶的發展,徐柏云決定打破家族式的傳承,他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
程本磊是湖北雀翠峰茶葉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對徐柏云仰慕已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拜徐柏云為師學習制茶技術。
師傅徐柏云對茶葉質量要求高,從茶葉種植、鮮葉采摘到加工環節都會親自嚴格把控。對于茶園管理,在什么季節修剪、如何修剪、如何施肥、如何防止病蟲害等,他都有一套獨特的方法。
春茶季,為了做一杯滿意的茶,徐柏云常常熬夜到凌晨,從鮮葉的攤涼,到殺青、揉捻、干燥成型,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把關。徐柏云告訴程本磊要看茶做茶,根據不同天氣的鮮葉,鮮葉的老嫩程度,決定攤清的時間,殺青時的火溫,揉捻的時間長短。
徐柏云的匠人精神深深影響了程本磊,他每天跟在師傅身后看他做茶,用本子逐一記錄下來,私下他就不斷的練習,提高自己的制茶技術。
今年4月份,在做手工茶殺青的時候,師傅徐柏云指導程本磊手工茶殺青的要點,還傳授了針形名優綠茶的手工制作時殺青的具體手法,他說判斷殺青是否合格,主要看葉色和香氣的變化。在殺青的過程中,香氣物質會從青氣轉變為清香,同時,茶梗會變軟,水分含量也會降低到約60%左右。
在揉捻過程中,茶梗不易斷裂,茶梗不會變紅。及時散熱可以使水蒸氣散失,使茶溫迅速下降,從而保持清香,避免產生悶味。
一系列的悉心指導,讓程本磊對殺青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殺青的技術。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程本磊終于掌握了團黃貢茶的制作技藝。他制作的茶葉不僅口感醇厚,香氣濃郁,而且外形美觀,深受人們的喜愛。
采摘鮮葉,連夜趕制搶奪“頭彩”—— 春茶好不好,還得會翻炒
今年3月初,青山綠水間的英山縣烏云山茶園里,36歲的石建跟隨師傅石桂興一同穿梭在茶地里,細心觀察每一片茶葉的生長情況。只有優質的茶葉原料,才能制作出高品質的茶葉,他們對待每一片茶葉都格外珍愛,用心呵護。
今年60歲的石桂興是湖北烏山春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茶師,曾多次參加省市級制茶技能大賽,練就了一手絕活,是英山當地有名的“茶王”。
春茶采摘時,種茶大戶們邀上親戚朋友們,采摘鮮葉,連夜趕制。石桂興告訴記者:“春茶是搶早,早點的茶葉賣價格也高些,每年的第一鍋春茶都是茶商們爭相搶奪的‘頭彩’。”
每年趕制春茶,也成了石建向師傅石桂興學藝的最佳時機。
春茶好不好,還得會翻炒。在炒茶環節,經過石桂興嫻熟的抖、灑、搓、揉等多道工序后,鮮嫩的鮮葉逐漸呈現出條索緊湊、纖毫畢顯的新茶。石桂興叮囑:“第一鍋茶采用了一芽半展鮮葉,重要的是控制火溫和翻炒技術,這樣才能保證茶葉的品質。”
車間里,石桂興親自指導茶葉制作的各項工序,手把手地教會石建如何控制火候、掌握關鍵技術。在師傅的悉心教導下,石建的制茶技藝逐漸提高,能獨立完成制茶全過程,制作出的英山云霧茶外形細秀卷曲、白毫顯露,色澤翠綠鮮潤;茶湯清澈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甘,令人陶醉。
兩位制茶技師還主動創新,將實操技術與理論知識結合運用于實踐中。師傅石桂興三十幾年如一日,精進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種茶和制茶經驗。他堅持品質第一、誠信第一的原則,發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徒弟石建練就了過硬的制茶本領。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