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石古嶺村的干部與村民,傳說這里宋代有一座城。紅安本地有一文化人也持這種觀點。筆者經過幾個月的住隊考察后認為,這種觀點不是空穴來風,有一定依據。但證據不足,還需要更多的考證與研究。筆者2022年目擊拍攝了一些遺址文物,調查收集了較多的傳說資料。在此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構建出一座古城的三大區塊:中心馬兵鋪,南部灄水南門港兩岸,北部灄水北門港兩岸。
作者簡介:宮哲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田野調查。近期在紅安縣住村調查、公益扶貧、紅色探秘與歷史考證。
石古嶺的干部與村民傳說這里古代曾經有一座古城。筆者2022年在石古嶺住村調查數月,目擊拍攝了一些遺址文物,調查收集了一些傳說資料。根據我的調查分析,如果古城真的存在,那么中心區在馬兵鋪灣,南部有南門港地區,北部有北門港地區,以上觀點有一定文物根據,有些是合于邏輯的推理。這座古城的功能是養馬,運輸馬,買賣馬,因為是軍隊主辦的,規模較大,職工較多,它可能是一個馬城。
石古嶺村地圖,如果有古城,南部馬兵鋪是中心,相鄰灄水河南門港是組成部分。北部北門港與灄水河兩岸也是馬城組成部分。
一、 “馬城”中心:馬兵鋪
1、馬兵鋪是一個古代馬城?
當地干部村民都說,石古嶺最古老的地方,叫馬兵鋪。從地名分析,馬,養馬的地方。兵,軍隊,軍隊養馬的兵營。鋪,指驛站,商店,馬匹運輸與買賣的集鎮。
這里從古以來是軍隊養馬與運輸買賣的集散地。馬生意做的大,就自然會形成一個以馬為中心的城鎮。傳說宋代軍隊在這里有馬城,也有說南北朝這里就有馬城。
這里有養馬運馬的優勢,紅安歷史上屬于五水蠻生活的地區。蠻地是未開發地區,草原茂盛,適合于養馬。這里靠著灄水河,水源豐富,保證了草原的灌溉,馬匹的飲水。灄水河還有碼頭與船運,可以把馬匹賣到東西南北。因為是軍馬場,可能主要運送到北方騎馬打仗的地方。
2、地面上有眾多古代文物
王恒忠是紅安文化人,對紅安境內的歷史文化非常熟悉。2022年秋季一天,我約王恒忠一起考察馬兵鋪。那天,村民陳賢家帶著我們考察。村子中心是一個大水塘,水塘周邊到處都有與馬相關的古代文物。有幾個石馬槽,是馬吃食喝水的石具,年代古老。
馬槽,馬吃食與喝水的器具,看上去古老,不只一個。
上馬石,是立在路邊的上馬石具。人踩在上馬石上,離馬背較近,便于上馬騎馬。此處地面有好幾個。
栓馬石,躺在河邊地面上,過去立在路邊,騎馬人把馬的鼻縄系在栓馬石上,去辦事。辦完事后,在栓馬石上解開鼻繩,跳上馬背,飛奔而去。
白色靠左的石礅是栓馬石
村民說,這些文物是宋代的或更老的,當時這里是軍隊養馬場,保留了大量的有關養馬的石頭用具。養馬場如果規模大,就會形成城鎮,便于管理與運輸。這些文物證明這里可能有一個軍隊養馬古鎮。
當地稱這種馬石具為石洞
3、馬兵鋪出土過古磚古瓦與古老地基
村民在馬兵鋪一帶挖出了許多古磚古瓦,石材,陶罐,古建筑基石等。這些古物,村委會吳紅星早就聽說過,村書記吳懷棟親眼見過。我們考察時,還看到一處房屋露出了古老的地基,地基上的青磚上有古老的一個文字,仔細辨認后,這個文字是古體的“壽”字。
馬兵鋪的影響很大,黃陂一帶都知道這個地名。他們說,這個地方是古代一個養馬賣馬運馬的地方,是個較為繁榮的集鎮。這一帶地面上有許多“宋代”的石馬具文物,地下有許多古磚古瓦古地基,加上遠近盛傳,也許馬兵鋪真的是一座古代馬城。
二、“馬城”南部:南門港
1、運送馬匹的港口與集鎮
石古嶺村與美麗的灄水河相依相伴,這條河發源于大悟縣三角山,流經紅安、黃陂、漢口,進入長江。上游的地方稱為灄源,顧名思義,那里是灄水起源的地方。歷史上紅安的二程,上新集,華河等, 都稱為灄源鄉。
漢口江邊一個地方稱為灄口,顧名思義,這里是灄水流進長江的入水口。生活在武漢的人,都知道灄口,是漢口江岸區一個有名的地方。
馬兵鋪緊靠著灄水河,灄水河對岸的地方稱為南門港,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地方。南門港占地是一個村的范圍,所以又稱南門村。南門,是對“馬城”而言,它是古城的南方大門。馬兵鋪必須在附近有賣馬運馬的集市,這個集市就是馬兵鋪的南門。從南面進入馬兵鋪,有一個通道,通道口就是南門。
港,新華字典的解釋是,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灄水河不是一條大河,停泊不了大船。但是這個地方從古以來就稱南門港,可見當地人認為這里有個較大港口,有大量的運馬船。南門港,透露出這里曾有個馬城的信息。
南門往北五公里,有北門,也稱北門港與北門村。從南門港到北門港,公路直達,交通發達。南門到北門,又有水路通達,船運頻繁。
南門港與馬兵鋪一水相連,古代都屬于黃陂。明代之后建立黃安又改稱紅安,才以灄水劃界,一邊是黃陂,一邊是紅安。近幾十年,因交通發展,公路改線,北門仍然是要道,南門的公路已經被冷落了。
灄水河對面的土地與山嶺,是南門村
2、南門的橋
被冷落的不僅有公路,還有橋梁。歷史上南門港與馬兵鋪靠木船過渡,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條河上修了石橋,可以通車通人。可惜九十年代發大洪水,沖垮了橋。
不久以后,比南門港更南的灄水河,相隔幾百米,灄水河上建了木里大橋,這是更現代,更寬大的橋。有了這座橋,南門港的橋就廢棄了,只剩下一些橋梁的遺物。
不過石古嶺的村民還記得這座廢橋,它曾連接著馬兵鋪與南門港,是交通要道。從古到今,凡河橋兩岸,都是市場比較繁榮,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容易形成集市與城鎮。
南門港往南不遠的木里大橋,連通馬兵鋪與黃陂
村民不會忘記南門港,還因為一個悠久的傳說,傳說在南門港連通一座古城。我經過調查發現,這座古城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馬兵鋪,養馬的地方,在紅安石古嶺與黃陂交界之處都可以放牧。第二部分在南門港灄水河兩岸,灄水河東岸至今還保存著碼頭遺址。第三部分在北門港灄水河兩岸。 馬兵鋪馬城有兩個運馬賣馬的集市,是馬城的門戶,北方的稱北門,南方的稱南門。
2022年11月10日,我在馬兵鋪原村主任劉先寶的帶領下,在黃昏時爬上南門港對面的山坡上,灄水河像一面大鏡子,發著白光。河水上有兩個小島,連接著黃陂與紅安。順河往北望去,可以看見白色的塔,紅色的墻,河里的橋。那里就是北門港,相距南門5公里左右。
北門的橋非常繁忙,是武漢,黃陂直達石古嶺的近路。站在馬兵鋪的山上,遙視灄水河的南門與北門公路,這個三角地帶可能就是歷史上的古城,馬城。這個地區正快速發展,最快的是黃陂北門與紅安鄧家田村,不久的將來,它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快要創造新的一座小型城市了。
灄水河像一面鏡子,河對面是黃陂,河這邊是紅安。
3、南門對面的石碼頭
馬兵鋪這個大型馬鎮有沒有碼頭呢?村民認為是有的。村民陳賢家曾帶我與王恒忠去看灄水河上碼頭的遺址,從馬兵鋪灣步行一里路就到達河邊。岸邊茅草多,我與王恒忠穿過地溝與茅草,看見河邊山坡上有一處巨大的長方形石頭。不遠處還有另一塊巨石,也是長方形的,被草蒙著。
筆者與王恒忠站在疑是灄水古碼頭遺址的巨石前
陳賢家說,歷史上的碼頭,就是依著這兩塊石頭建起來的。這里灄水碼頭傳說非常繁榮,碼頭上有糧店,有餐館,有集市。碼頭的船往北通往大悟縣的河口鎮,那是個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戰爭。
碼頭遺址的兩塊巨石,右方是向導陳賢家村民
往南的船通往黃陂的大城潭村,那里是木蘭的故里,古木蘭縣城的舊治。2022年11月6日,我到大城潭村考察,那里距馬兵鋪不到10公里,那個時候沒有建紅安縣,馬兵鋪與大城潭都屬于黃陂縣北部的集鎮。
大城潭的灄水河碼頭,距馬兵鋪碼頭不到十公里
那里現在還有行船與碼頭。有人說,馬兵鋪養馬的歷史可以早到南北朝。我設想,木蘭少女,為替父從軍,可能曾從大城潭登上碼頭,不到10公里,坐船到了馬兵鋪碼頭。在馬兵鋪買了戰馬與馬具,坐船回到家里。后擇時騎馬去了黃河,又去了北方草原打仗。
黃陂北部大城潭,木蘭將軍的故里
筆者背后的石屋,傳說是木蘭將軍居住過的房子
三、 “馬城”北門港:灄水橋,七竅橋,舊城墻
連通紅安石古嶺與北門村的石橋,2022年因為新冠瘟疫石橋封了。前來考察的宮哲兵站在橋下,前來接他的村主任吳紅星站在橋上
1、北門的交通繁忙
石古嶺有一個石橋,連通黃陂。橋下是灄水河,橋西是黃陂姚家集街道北門村,橋東邊是紅安石古嶺村鄧家田灣。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如今從漢口駕車進入石古嶺,從這個橋進入,只需一個小時,如從上新集鎮進入,多半個小時。
北門與黃陂主路緊緊相連,交通與生活都方便。石古嶺的村民生活上有事,都騎車步行過橋辦事,很少到上新集鎮上,那邊太遠。從石古嶺開車去黃陂區或者去武漢市,村民都選擇過橋,不選擇到上新集鎮,那樣是舍近求遠。這樣一來,北門交通繁忙,步行的,騎車的,開車的,都從這里過。
北門石橋,2022年因新冠石橋封了,宮哲兵(背影)克服困難進入石古嶺。
2、 港邊灣古老七竅橋
北門東岸屬于紅安,離開北門橋,往北一兩里路,有一個流入灄水河的支流。順著支流往前走,到達港邊灣。吳紅星說支流上有一座宋代的古橋,帶我去考察。這座古橋,斷成一半,建筑材料古老結實。有古橋,反映這里曾經是交通要道,較為繁榮。時代變遷,如今這里是荒山野嶺,大橋斷裂,人煙稀少。
石古嶺村港邊灣古老七竅橋(一)
石古嶺村港邊村古老七竅橋(二)
3、 舊城墻遺址
有一個紅安本土文化人,認為紅安上新集鎮石古嶺村,歷史上曾有一座古城。其中一個證據,是當地干部認為那里有一段古老的舊城墻。2022年秋天,我與這位文化人王恒忠,一起到了石古嶺村。村書記吳懷棟說有這回事,但當天談別的事沒去看,約定以后再去。
過了一段時間,我與文化人王恒忠一起又到了石古嶺。我們隨劉先寶向導(原村主任)到了馬兵鋪灣,打聽舊城墻,村里人都沒有聽說,結果沒有找到,王恒忠十分遺憾的離開了。
陳家田灣山邊有一段土埂,村干部疑是舊城墻遺址。
我第三次考察石古嶺是2022年9月25日,村干部吳紅星陪同去看。他說舊城墻不在馬兵鋪,在陳家田灣。在那個灣,沿著小山邊界,有一條長約百米以上的土埂子,上面長著草,草下面有沒有舊城墻,我無法確定。在比較像舊城墻的土埂位置,我拍了照片,還特意寄給了王恒忠,他很感興趣。
這條土埂沿著山邊,有百米多長
2022年,當我走進紅安石古嶺村,干部與村民都對一個問題深感興趣。他們問我,這里歷史上真有一座古城嗎?我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了調查才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此后我在此生活了幾個月,一方面調查當地的紅色文化,另一方面調查“古城”問題。我的調查結論是:
古城不一定存在,馬城可能存在,因為露天可以看到大量馬石具文物。設想地下還有更多的馬石具文物,只是要等待考古隊來這里挖掘。
馬城中心區在馬兵鋪灣,南部有南門港地區,北部有北門港地區,以上觀點有些有文物根據,有些是合于邏輯的推理。這座古城的功能是養馬,運輸馬,買賣馬,因為是軍隊主辦的,規模較大,職工較多,它可能是一個馬城。
周圍地區的后備戰士,應該常到這里來買馬,到北方去參加打仗,保衛祖國。這些后備戰士中可能有木蘭,她離這里不到10公里,又有木船通航。去的時候颯爽英姿女兒身,回來時戰馬烈烈舟中行。再出門時男兒身,北風凜凜向沙場。
附錄:
宮哲兵近期在紅安調研的論文與相關紅色活動:
1、宮哲兵《忽必烈所過大城關今在何處》
2、周冶陶,宮哲兵《紅四方面軍1932年西征是長征的組成部分》
3、周冶陶,宮哲兵《紅四方面軍長征的三個歷程》
4、宮哲兵《馮受二戰斗的偉大戰略意義》
5、宮哲兵、周冶陶《紅軍馮受二戰斗回顧》
6、宮哲兵《將宗教工作納入法制軌道》(紅安)
7、宮哲兵《紅色石古嶺的戰斗》
8、宮哲兵、周冶陶《石古嶺周邊的紅色戰斗》
9、宮哲兵《紅安石古嶺村有一座古城嗎?》
10、宮哲兵《女將軍與女文字》
11、宮哲兵《二程紅色探秘展覽規劃書》
12、李秀玲,名人名流主編《紅安紅色探秘研究會項目考察座談會在紅安二程鎮舉行》
13、《紅安縣舉辦清明祭,紀念紅軍馮受二戰斗座談會》
14、最紅安《90周年,紅安馮受二戰斗》
15、環球公益在線《雷鋒日教授回鄉做公益,促家鄉振興》
16、《小景觀里的大公益——致敬公益在線湖北工作總站顧問委員會宮哲兵副主席》
17、姜建鴻(彩視視頻)《教授回鄉做公益》)
18、肖俊(西瓜視頻)《武漢大學宮哲兵鄉村振興紀實:紅安行》
19、紅安融媒視頻《紅安馮受二戰斗90周年》
20、華中師范大學陳科《紅色經典閱讀與傳播》大型活動下,《相約紅安,在將軍第一縣共讀紅色經典》(特邀佳賓宮哲兵,周冶陶講紅色故事)
21、宮哲兵主辦設計《周光坦檢察長紀念館》,紅安二程大山背村村委會。
22、宮哲兵主辦設計《周光坦烈士陵園》紅安二程大山背村樓子周家墓園。
23、宮哲兵主辦設計《紅軍1932年馮受二戰斗遺址》紅安二程關王寨村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