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蘄春縣漕河鎮黨委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的報告
本網訊(秦孟)今年以來,在蘄春縣委組織部強有力的指導和推動下,我們漕河鎮黨委主動擔當作為,堅持以“強黨建、抓治理”為重點,第一階段著眼于“抓書記、書記抓;建支部、強保障”,謀劃開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期,為進一步深入實施居民小區“紅色引擎工程”,切實提升治理效能,鎮黨委以機關黨員下沉和積分管理為契機,聚焦“五個全覆蓋”即推進小區黨組織全覆蓋、推進支部陣地全覆蓋、推進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全覆蓋、推進物業服務企業服務全覆蓋、推進黨組織群團組織活動全覆蓋,進一步調整優化城區、城郊網格設置,持續做實、做細小區治理工作,為居民提供高效優質服務奠定了基礎,讓社區黨員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抓共建、強共管,實現互動互聯。在進一步“地毯式”黨員摸排和縣委組織部強有力的推動督促下,漕河城區14個社區和9個城郊村共吸納縣直機關下沉黨員5996名,成立縣直機關駐社區工作隊16個,建立臨時下沉黨員應急突擊隊22個,形成下沉單位黨員、社區黨員、志愿者齊抓共管格局。不僅如此,漕河鎮各綜合黨支部分別與縣直機關89個四星級以上黨支部建立結對共建關系,8月份以來,共計與結對共建單位聯合開展活動200余次,20多名縣級領導干部積極參與小區治理調研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5000多名在職黨員持續到社區報到并參與社區服務,助推社區管理和服務升級。各社區在“五個一點”的基礎上,在第一次現場拉練以后,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又興辦了近20個綜合黨支部陣地示范點,其中以大河口社區恒凱學府小區黨支部、楓樹林社區老年公寓小區黨支部、十里畈馨嘉苑小區、吳莊社區卓達天下小區黨支部、一居民社區東方花園小區黨支部較為突出,他們通過黨建聯抓、陣地聯建、服務聯做、文化聯辦、治安聯防、困難對象聯幫等黨建共建,實現了資源共享共用。
二、分網格、建體系,實現“兩網融合”。一是為進一步提升居民小區治理效能,各社區根據地域分布、黨員及居民人數、小組劃分情況,合理將本社區網格劃分進行及時調整,實現黨組織網絡和社區治理網格管理服務全覆蓋,形成“立體式”運行服務模式。二是按照上級要求,漕河鎮黨委積極探索建立物業服務創新模式,經過摸底,全鎮188個小區,已經實現物業公司管理服務56家,各社區正在積極整合資源,積極探索市場化、公益性、自治型和兜底式物業服務,針對一些“三無”老舊小區、單位自管小區等,由社區牽頭成立物業總公司、分公司,積極公開聘請專業物管公司進行共同管理,力爭在12月底前,實現居民小區物業服務全覆蓋。三是成立工作專班12個,負責指導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議事協調機制。四是通過廣泛宣傳和借助縣委組織部推廣的“艾鄰里”微信平臺,進一步拉近小區黨員、居民和社區之間的距離,更加明確下沉黨員的職責和任務。目前,大河口社區恒凱學府、豁口社區首府壹號小區、傅畈社區晶帝學府小區、楓樹林社區老年公寓小區等一大批條件成熟的小區,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撲下身子深入群眾,通過每周樓棟黨小組組長、網格員信息交流會以及每月小區“三方聯席”會議,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
三、講創新、匯力量,激發小區活力。以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等為依托,小區黨支部聯合結對共建黨支部、物業服務公司、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為主題的聯建活動,由鎮黨委結合近期重點工作和在小區調研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下發提醒函,各社區黨委結合小區實際,共同制定活動方案,重點在深化共駐共建、服務群眾、開展公益活動上做文章,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小區事務,真正實現了民事、民議、民決,實現協商多元化。自9月份以來,全鎮各小區黨支部已開展主題活動300余次,越來越多的黨員和居民自愿參與到小區活動中來,小區的自治能力不斷提高,小區居民遵紀守法、積極向上、愛崗敬業、和諧共處的氛圍已然形成。
四、找差距、補短板,提升居民滿意度。目前,我們在社區(小區)黨建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一是部分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分管同志在這項工作上認識和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小區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三是以消防通道堵塞、高空拋物、電動車充電、電梯帶病運行等為主的小區消防安全問題;四是小區物業費難收取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大力開展“四大行動”,切實解決一些頑疾:一是開展社區黨建工作“關鍵少數”提能增效行動,對相關23個社區(村)黨組織書記和分管同志強化培訓提能,對思想上不重視、能力上不勝任、行動上嚴重滯后的堅決予以調整;二是持續推進“五個全覆蓋”行動,每月2次通報情況,每月1次排名占位,任務不清零決不收兵;三是全面推行“艾鄰里”平臺普及行動,要確保小區綜合黨支部黨員人人參加,要用活、用好平臺對社區黨組織和機關在職黨員進行考核;四是開展物業服務提質行動,讓居民看到明顯變化,覺得暖心。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