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程旺江)在疫霾漸漸散去,“復工”曙光冉冉升起之際,工行黃岡分行根據上級有關指示精神,未雨綢繆,鉚緊“八關”,充分做好“復工復產”準備,為恢復金融服務活力注入生機。到2020年3月18日,該行全轄12個支行已有26個網點恢復正常營業,85個自助網點處于服務運行狀態。
一是把好上級精神貫徹執行關。隨著全國和湖北各地疫情形勢好轉,黨中央、國務院、省、市防指和省分行下發了一系列關于“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和“有條件開展復工復產”的指示精神,該行黨委及時組織學習解讀,通過辦公群全覆益地加以宣傳貫徹,并結合黃岡分行實際,深入研究“復工復產”措施,對照省分行“五個到位”和當地防指“五個到位”的要求,制定了“黃岡分行關于認真做好復工復產工作準備的通知”,于2020年3月5日下發到全轄貫徹執行。動員全體員工要牢牢把握防控工作環節,積極、穩妥、安全復工,恢復金融服務秩序,以搶時間、加速度、增效益的工作信心,挽回“疫情耽誤”,奪取復工后的“經營高產”。我行保衛、個金等專業條線分別細化措施,也下發了相關工作細則。各部室、各支行在黨委引領下,迅速將“復工準備”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有條不紊地加緊實施。
二是把好防控設備物資籌備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保證“復工”安全檢測和健康防疫需要,該行黨委組織工會、后勤、財務、保衛等相關部門,積極行動,迅速將體溫檢測儀、口罩、酒精、手套防護服、眼罩、消毒液等專用設備和物資,于2020年3月10前悉數籌措到位,分發給各辦公、經營場所,并組織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到各現場指導相關設備、設施的安裝和使用。
三是把好人員進出關。為確保“無感染,零風險”上崗,我行組織專人在各辦公、營業場所設置“檢測崗”,加強所有出入口的管理。市分行辦公大樓,各支行辦公區域,只開“正門”、“前門”,不開“后門”、“邊門”,進出一律只走一個口子。所有進入辦公、營業場所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在檢測崗專人管理下,一律進行嚴格登記,一律進行體溫檢測。凡發現體溫超過標準值37.3度℃者律不得入內,嚴格按規定流程進行應急處理,做好勸退和隔離處置。
四是把好外包業務規范關。為保證在恢復開門營業之際,押運和保安服務能同步安全跟進,該行分管領導和保衛部門,密切加強與當地押運公司、保安公司溝通協調,要求各外包公司向我行出具“防疫期間安全生產承諾書”,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總體要求,認真配合“黃網分行復工方案”、“營業網點開門營業和上門收款事項”,抓好外包工作人員上崗準備工作,保證召之即來,規范上崗。強化駐點保安準時健康上崗。要求保安公司,在及時通知駐點保安按時上崗的同時,要做好防護物資準備,做好自身及家屬的疫情排查,一切正常方可準入上崗;強化守押人員規范、健康上崗。要求押運公司要確保守押身體健康正常,并穿防護服、佩戴口罩,每天對車輛與款箱進行嚴格消毒。
五是把好消防安全關。因為疫情防控和長時間關門停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消防安全風險。為確保安全生產、生活,該行黨委,組織市縣兩級保衛、科技、后勤部門,近期全覆蓋地加強消防安全教育和火災隱患排查,對辦公場所、營業場所、自助區域、員工宿舍、食堂、機房、發電機房等重點部位用電、防火等情況認真進行摸排評估,發現隱患及時堵塞,同時通過辦公群的“安全生產園地”,積極傳導國家和總行、省分行關于加強當前消防安全的指示精神,制定消防提示要點,引導全轄人員正確使用酒精等消毒用品,加強水電和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六是把好線路、機具、管理平臺運行關。為保證營業恢復之時工作運行高效,近期,該行組織保衛、科技、個金、辦公室、電子銀行銀行卡、運管等業務部門,對各工作平臺和辦公要素進行了專項維護和檢查,為恢復生產經營提供了管理支撐。市分行保衛部組織報警監控中心對全轄安全設備設施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測試,確保監控全面清晰到位。
七是把好辦公、營業場所消毒關。為保證復工環境安全,該行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強了全轄辦公場所、營業網點、自助網點、運行車輛等方面的消毒工作,每日安排專門團隊全覆蓋完成作業。對已恢復辦公和營業的網點,由責任事部門和所屬網點,嚴格按照防控規范抓好內部消毒工作,切實保障服務環境安全,使員工和客戶工作、體驗安心放心。
八是把好督導巡查關。為抓好疫情持續防控和復工準備,該行黨委一班人,身先士卒,從2月5號就悉數奮戰在戰疫前線,以行為家,組織全行力量應戰疫情,開展金融服務。為扎實搭建“復工環境”,近一段時間,行黨委書記、行長和分管領導,帶領保衛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羅田、浠水,蘄春、武穴,團風、黃梅等縣市支行,現場察著各地疫情防控和復工準備情況,按照“復工方案制定到位、防控設備物資配置到位、檢測專班履職到位、外包工作溝通到位、工作設施、平臺測試檢查到位、危險源管理和火災隱患排查到位、消毒工作落實到位、員工就餐安排到位”等要求,督促各支行班子堅持“兩手抓”,切實組織好當前復工和安全經營,在確保風險可控、員工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恢復經營服務秩序,助力地方經濟建設和民眾金融消費需求。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