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熊文勝通訊員徐韌譚保田)今年3月以來,黃岡市在積極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過程中,努力推動農資依法、誠信、規范化經營,全市農資門店的經營面貌發生了根本好轉,但在一些偏僻鄉村仍有一些農資門店違規經營,將農資門店辦成了雜貨店、黑心店,嚴重侵害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權益。
農資經營場所與生活區混雜一起,環境差。這部分農村農資門店規模小,一般都是丈夫負責進貨,老婆負責在店銷售,沒有專門的倉儲場所、經營場所和獨立的生活區域,一邊賣農資一邊炒菜做飯成為生活常態。經營的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品種擺放雜亂無章、混堆混放,也沒有防霉防潮設施。日前,在麻城檢查農資市場時看到一戶農資門店,面積不過30多平方米,光線暗淡,潮濕。經營的化肥直接堆放在潮濕的地面上,細心觀察發現有部分化肥產品因潮濕板結、變質。待銷售的農藥也沒有設立專柜,與日常生活用品隨便混放在簡易貨架上,安全隱患極大。
經營行為不規范,銷售的農資質量差。農資與百貨混合經營。一些農村農資門店既賣農資產品,又賣五金百貨、汽油柴油、香煙副食等,將農資門店辦成了雜貨鋪;進銷貨臺賬記錄不及時、不齊全,甚至存在沒有建立臺賬的情況。有的商戶風險意識不強,索票索證落實不到位,進貨時沒有向供貨商索要,也不保存檢驗檢測報告原件或者由供貨商簽字、蓋章的檢驗檢測報告復印件,以及產品銷售發票或者其他銷售憑證等相關票證。一旦農資質量出現問題,無法追根溯源;一些商戶無證經營逃避監管,有的農資門店開辦時間較早,一直沒有農藥經營許可證依然在銷售農藥,執法部門知情卻以歷史遺留難題為由放任不管,有的許可證過期后未申請延續,繼續憑過期的許可證經營;為了追求利潤,有的農資門店特意購進小廠生產的偽劣農資,這些農資產品進價低售價便宜,利潤大,質量差。農戶為圖便宜,樂意購買,一旦莊稼生長出現問題,店主就以異常天氣或使用不當等因素來推缷責任,讓受損農戶得不到賠償。有的甚至為了多賣錢,故意購進一些所謂的“農資新品”,例如,在肥料里加入“生長素”或摻雜農藥成分,制造賣點,糊弄農戶,從中賺取黑心錢。
針對這些農村農資門店經營亂象,應著力規范農村農資門店經營秩序,持續開展農資經營示范店創建工作,推進農資誠信經營。通過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企業信用建設,培養農資經營商戶誠信意識,規范農資門店經營行為,保障黃岡全市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黃岡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