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海,一座地處沙漠交匯處的城市,一個典型的西北干旱少雨地區,自2013年被水利部確定為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生態文明水平有了突破性提升,一座美麗的“水上新城”呈現在世人面前。
﹁
百里黃河 呈現一幅美麗的水生態畫卷
﹂
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交匯處的烏海,干旱少雨,風大沙多,全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60%,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水資源供求矛盾異常突出。

幸運的是,黃河穿市而過105公里,為城市留下了生機和活力。烏海市圍繞黃河做好水的文章,打造了百里黃河為軸心的健康水生態體系,將水文化貫穿于建設之中,又保障了水安全,形成了良好的水環境。
2014年9月,圓了烏海人半個多世紀安瀾之夢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始蓄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烏海湖”,水面面積是杭州西湖的20倍、寧夏沙湖的5.4倍,山環水繞的烏海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河明珠”。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的運行起到了防凌防汛的預想,保障了上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每年為蒙西電網提供3.82億度清潔能源。

烏海市借助烏海湖形成的機遇,加大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規劃建設了集防洪排澇、蓄滯洪水、河湖景觀為一體的城市水系,先后建成了烏海湖水利風景區,龍游灣濕地公園一期工程,海勃灣區摩爾溝河道治理工程和千里溝上游清淤疏浚工程等一系列干溝治理工程,健康美觀的水生態體系基本建立。
城區境內黃河一級支流工程的防洪標準普遍提到的50年一遇,個別甚至提高的百年一遇。黃河烏海段現在形成了總面積6.5萬畝的濕地,每年冬春時節,在烏海湖和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有近百種10萬余只南飛北還的候鳥在那里棲息、繁衍,場面十分壯觀。

圍繞水生態文明建設,烏海還以綠色防護為重點建設了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僅“十二五”期間,就累計投入60多億元造林綠化50余萬畝,建成公園綠地和休閑廣場90多個。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建市之初的0.38%提高到現在的17.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9%,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每年以10000畝的速度遞增,累計治理總面積122.13平方公里。
﹁
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路徑推動科學用水
﹂
烏海市年降水量16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200多毫米。
多年來,烏海市一直在積極轉型發展,在傳統的煤焦化工和氯堿化工產業升級的同時,不斷培育新興的接續替代產業,逐步減少污染,降低用水量,從用水源頭節水。累計關停各類高耗能、高污染小企業1560戶,100萬噸以下焦化、60萬噸以下洗煤、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關停,焦化企業污染防治走在全國前列。
同時,烏海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達標后又用做園區企業的生產、綠化,工業污水基本實現達標排放。通過加強再生水、疏干水、雨洪水等非傳統水源利用工程建設等舉措,提高工業用水保證率,疏干水利用率達80%。烏海同步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僅2016年就投入治理資金56億,完成整治項目767個,由于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烏海市獲得了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城市。
﹁
完善的制度體系長久保障水生態文明
﹂
自創建之初,烏海市就特別注重相關的規章制度建設。
海勃灣北部生態涵養區位于中心城區海勃灣區北部,烏海重要的水源地,為保護好這片區域,烏海先后出臺多個文件進行保護。2017年3月1日,《烏海市海勃灣生態涵養區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烏海市自2015年12月1日起行使地方立法權以來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這標志著海勃灣生態涵養區的保護與管理真正步入了法治的軌道。將首個立法權用于生態保護,體現了烏海市對水生態文明的重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幾年來,經過全市上下共同的不懈努力,烏海市的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目前,黃河烏海段水質常年穩定達到Ⅲ類標準,出水斷面水質好于來水斷面水質。
同時,烏海市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沙塵暴發生頻率有效降低,烏海經濟加快向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模式轉變。
作為試點城市,烏海經驗對于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城市無疑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