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文化
第六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普查和調研工作順利結束
2018-01-21 19:42:23   來源:中國網

近日,由國家民委和住建部指導,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實施的第六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普查和調研工作,經過近1年的普查調研及嚴格審核,已順利結束。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普查和調研工作是以古代、近現代的傳統建筑、古城、古鎮及古村落為普查對象,以文化價值為認定標準的專業學術活動,旨在挖掘國內古代、近現代的傳統建筑、古城、古鎮及古村落的歷史、藝術、科學、旅游等方面的獨特價值,為國內外游客的文化旅游提供導向信息,進而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建筑文化。

經過嚴格普查調研與審核,(安徽省)歙縣徽州古城、(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鎮、(重慶市)黔江濯水古鎮、(江蘇省)淮安區河下古鎮、(河南省)新縣、(浙江省)寧海縣、(安徽省)潛山縣、(福建省)新羅區、(河南省)寶豐縣、(陜西省)雁塔區、(山西省)朔州崇福寺、(山東省)汶上寶相寺、(四川省)會理古城、(廣西)靖江王城、(貴州省)花溪區青巖古鎮、(內蒙古)豐鎮市隆盛莊古鎮、(河南省)光山縣等17家單位順利通過認定,獲得第六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榮譽稱號。

另悉,第七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普查和調研工作現已啟動。

以下為第六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風采。


(安徽省)歙縣徽州古城

安徽省歙縣徽州古城位于黃山市東部,是一處以古徽州地域文化風情為特色的古城。徽州古城始建于秦,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古城之名由此而來,與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古城以古徽州府治為中心,通過對民居文化、古城生活、衙署文化、徽商文化、牌坊文化的集聚,將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完美鮮活地呈現于世,全面展示和詮釋了“徽文化”的風貌和內涵,徽風徽韻,徽味無窮。徽州古城范圍面積約199.4公頃,歷史街區保護范圍24.7公頃,核心范圍面積約11.35公頃。目前擁有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條國家歷史文化名街、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州古城是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和中國徽文化之鄉、中國牌坊之鄉,先后獲得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中國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國休閑小城、中國最美麗縣城、百佳深呼吸小城榮譽稱號。


(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鎮

千年古鎮中山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武平縣西南部,北靠東留鄉往江西,西鄰民主鄉,南接下壩鄉至廣東,距縣城11公里,是武夷山脈南端,境內的中山河系韓江上游,是古代武平往廣東的水運樞紐,古武高速公路直達古鎮,全鎮轄11個行政村,2萬人口,轄區面積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萬畝,森林面積17.5萬畝。

中山鎮歷史悠久,集千年古鎮、客家重鎮、文化名鎮于一身——2007年12月被省政府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11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漢劇)文化藝術之鄉”。2014年2月,中山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重慶市)黔江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位于黔江東南隅,距黔江主城26公里,阿蓬江、蒲花河交匯于斯,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G319穿行于此,交通便利,風光旖旎,是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代表。

傳說此處地肥水美,白鶴成群,故名“白鶴壩”。明永樂年間被酉陽土司占領并改名“濯河壩”,1935年更名為“濯水鄉”。濯水古鎮見證了巴人的進退興衰,目睹了先秦的金戈鐵馬。它承載著巴文化、土家文化與其它文化融合與交流、傳承與創新,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于此,相互交織。濯水古鎮開埠較早,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有姚、劉、楊三戶人家為避戰亂從湖南進入四川,定居于此,到明朝中期形成了“姚半街”“劉半壩”的集中居住區域,清初,濯水已是商賈云集,鹽號、商號、錢莊遍布,吊腳樓沿江臨水拔地而起,成為黔江及周邊地區的集貿中心,一方“天理良心”碑,昭示了古鎮人為人經商的真諦。老街古韻、后河古戲、阿蓬水音、綠豆米粉、泉孔白酒,成為濯水老街的代表符號。2013年3月古鎮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3月榮膺國家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AAAA級景區。


(江蘇省)淮安區河下古鎮

古鎮河下,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部,瀕臨古運河和蕭湖,形成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歷史上重要的漕運關卡、鹽業集散地,明清兩朝河下出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并“三鼎甲齊全”。2002年7月河下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核心歷史街區之一,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現已成為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

近幾年,淮安區按照著名專家阮儀三教授編制的規劃方案,累計投入30多億元實施河下古鎮保護性開發,建成了“河湖相間、兩街一坊”3.5平方公里的連片景區。依托古運河和蕭湖天然水景,在古鎮北側疏竣長約1300米的老市河,在古鎮東側開挖900米的城河,引運河之水經老市河和城河入蕭湖,實現古鎮四水環繞的水鄉風貌。同時修復了湖嘴大街、花巷、石工頭、估衣街等歷史老街,開發城河明清商業街,改造古鎮北入口(承恩坊)。在修復后的老街上開辟有千年古剎聞思寺、百年老店古文樓、淮醫名家吳鞠通中醫館、博里農民畫苑、陳秉環藝術館、花巷水龍局,以及老醬園、茶馓店、古董店等20多個景點或非遺項目;在北入口承恩坊開辟有味道小院、文景閣、奎元樓等餐飲名店以及阿波羅演藝廣場;在城河街布局了狀元府第、古鎮客棧、庭院市肆、影視基地,引進了皇后主題酒吧、RTV音樂茶座等新興旅游業態。2015年10月河下古鎮作為周恩來故里景區被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河南省)新縣

新縣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東南部、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接地帶。新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是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93位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的故鄉。新縣境內有國家級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單位7 處,省級12處,市級7處,縣級61處,革命歷史遺跡和紀念地200多處。其中,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等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新縣,青山秀水引人入勝,豫風楚韻特色濃郁,古村落、古民居星羅棋布,鄉音鄉愁俯仰皆是。古村落、古民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新縣的古村落、古民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有8個古村落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有23個古村落被評為河南省傳統村落。新縣文物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做好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工作。


(浙江省)寧海縣

   中國旅游日發祥地—寧海,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沿海對外開放地區寧波下屬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十分便捷,屬寧波1小時交通圈。縣城距寧波機場64公里,離北侖港80公里,34省道、同三線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寧海段有三個出入口,甬臺溫鐵路穿境而過。全縣總面積1843平方公里,人口60余萬人,下轄18個鎮鄉(街道)369個行政村。寧海境內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相繼榮獲中國古戲臺文化之鄉、中國婚嫁文化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稱號。擁有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前童古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許家山村、龍宮村,7個中國傳統村落—清潭、西岙等,不僅如此,寧海平調耍牙、泥金彩漆、十里紅妝、元宵行會還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省)潛山縣

潛山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南麓,轄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和16個鄉鎮,185個村(居),總人口58.3萬,縣域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其中宜林山場136萬畝,水面9.6萬畝,耕地36萬畝,呈“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禪宗之地、黃梅之鄉”的美譽。潛山傳統建筑資源豐富,現完好保存很多棟明清古建筑等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村落數量多、規模大、底蘊深,傳統風貌保存完好。


(福建省)新羅區

新羅區,福建省龍巖市轄區,是閩西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閩粵贛邊聯結沿海、拓展腹地的重要樞紐,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鄰海城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新興的工業城區,是福建重要的林區、礦區,是全國四大高嶺土礦產地之一,是福建主要烤煙產區、柑橘生產基地之一。晉唐以來,千年古邑新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和風物特征,處處地鐫刻著龍的故鄉印跡:龍巖洞、龍門塔、龍硿洞、龍山寺、龍津河、龍池書院等一系列帶有“龍”字標記的歷史人文景觀比肩接踵。

新羅區境內古建筑眾多,天宮山古廟為閩西南著名佛教建筑之一,典常樓和閩西工農銀行舊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塔、新羅第一泉井、龍池書院、白土暴動遺址、文明塔、赤水天后宮等為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黃崗、陵坑水庫、梅花湖在境內。紀念地有紅四軍軍部和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舊址、毛澤東舊居、閩西革命烈士陵園和后田暴動陳列館。


(河南省)寶豐縣

寶豐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屬平頂山市轄縣,位于市區中部。寶豐歷史悠久,約1萬年前,境區已有人類漁獵農耕,秦昭王時(約公元前270年)置父城縣,漢仍為父城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因當時境區有冶鐵工場,寶貨興發,物寶源豐,宋徽宗賜名為“寶豐縣”。近年來,寶豐縣先后榮獲中國曲藝之鄉、中國魔術之鄉、中國觀音文化之鄉、國家級衛生縣城、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國家級園林縣城、國家級文明縣城提名城市等榮譽稱號。

寶豐縣傳統建筑資源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到處就存在人類文明,完好保存有900余處明清古建筑、遺址、碑刻、牌坊等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建筑數量多、規模大、底蘊深,街巷基本格局、傳統風貌保存完好。目前,全縣共有39個擁有較豐富的傳統建筑資源的村落,900余處明清古建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11處,市縣級31處,文物總量在河南省名列第四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馬街書會、寶豐酒傳統釀造技藝、如瓷燒制技藝,省級5個,市級56個,縣級82個;河南歷史文化名村名鎮6個。


(陜西省)雁塔區

雁塔區地處陜西省西安市南城板塊,東隔浐河灞橋區相望,是西安市最大的核心區,全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辦事處,因轄區內擁有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雁塔而得名。全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辦事處,151個社區,64個行政村。

雁塔區歷史文化積淀厚重而深遠,古今文化交相輝映,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旅游區。世界級文化遺存的大雁塔,氣勢赫赫的漢宣帝陵,渾厚大氣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唐風濃郁、華彩紛溢的大唐芙蓉園和大雁塔北廣場,中日文化交流圣地青龍寺,佛教密宗發源地大興善寺都向世人展示著人文雁塔的風采。


(山西省)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區舊城內東街北側。創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為林太師衙署,故亦稱林衙院,遼統和年間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偉”保存至今。現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并有藏經閣、鐘鼓樓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雄偉壯麗,而且藏經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殿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佛殿,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


(山東省)汶上寶相寺


寶相寺位于濟寧市汶上縣城西北隅,始建于北魏,被稱為“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寶相寺景區占地600多畝,供奉殿現供奉釋迦牟尼檀木貼金大佛、青石彩塑十八羅漢。存塔宮面積80平方米,塔宮深處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等百余件佛教圣物。

2011年,寶相寺景區被評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以汶上寶相寺為核心的中都佛苑旅游區經過擴建,主要景點有影壁、香水海、菩提樹、須彌山、寶相寺、地宮、太子靈蹤塔、禮佛廣場和禮佛大道。擴建后的景區將成為 融圣物展示朝拜、宗教休學體驗、旅游觀光休閑、佛教建筑博覽等為一體的佛教文化主題公園及山東省著名的佛教文化體驗地。2013年5月,寶相寺太子靈蹤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會理古城

會理古城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范區腹心地帶,總面積4500平方公里,總人口40多萬人,是座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

2011年11月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同意將四川省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批復》同意將四川省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近代城市建設特色突出,會理縣成為四川省第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涼山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古城旅游景區于2015年通過四川省旅游標準評定委員會評定,被正式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廣西)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占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門深城堅,布局嚴謹,氣勢森然。殿堂巍峨,亭閣軒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宮,比北京故宮早建34年,它還是南京故宮的精華縮影。明朝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歷時280年。靖江王城外圍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墻,由于靖江王城地處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區,因而有“閱盡王城知桂林”之說。


(貴州省)花溪區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于貴陽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2005年9月青巖古鎮景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3年在頂峰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旅游規劃項目中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2010年青巖古鎮榮獲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率先成為了全國的詩詞之鄉。


(內蒙古)豐鎮市隆盛莊古鎮

隆盛莊鎮位于內蒙古集寧市與豐鎮市之間,屬于豐鎮市管轄,面積440平方公里,隆盛莊鎮烏蘭察布市現存最古老的古鎮之一,過去因隆盛莊的地理位置即接近察哈爾游牧區,亦是蒙古到五臺山的必經之處,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朝山進香的人從這里經過。隆盛莊便成為路人添置物品,落腳歇息、農畜產品交易的理想之地。草地的蒙古人稱隆盛莊為“隆興浩特”現有人口2萬多人。隆盛莊鎮歷史悠久,民俗文化濃烈,從清代廟宇到解放后禮堂,多種風格建筑薈萃。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傳統民俗文化節,吸引自治區及全國各地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河南省)光山縣

光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全縣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總人口84.6萬。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1個名勝管理區,1個商務中心區,360個村(社區)。是國家著名的蘇區縣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的出生地,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的故鄉。

光山縣傳統建筑資源豐富。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光山就有人類生活的遺存,經過調查,傳統建筑保護達到40%以上的村落有23處,達到30%以上的11處。古街區5條;古塔2座;古橋21座,祖居、故居、舊居、舊址46處;古寺廟、古教堂8處,古祠堂(牌坊)17處;古寨7處;古井9眼;古民居156處。此系不完全統計,在偏遠山區還有未列入的古村落、古民居。光山古建筑數量多、規模大、底蘊深,街巷基本格局、傳統風貌保存完好。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色婷婷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 | 亚洲资源站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