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30后的萬隆,40后的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50后的馬明哲、李東生、董明珠,到60后的馬云、李彥宏、段永平,70后的劉強東、陳天橋、周鴻祎,80后的程維、張一鳴,我接觸和采訪過很多中國企業家,不斷加深對商業文明的理解。但對80后、90后的年輕企業家群體,我接觸得比較少。
韓后化妝品有限公司總裁肖榮燊
80、90后的企業家和以前的企業家會有什么不同?一開始我有一個預想,在互聯網領域,會有很多白手起家的80、90后企業家,而在傳統經濟中,會有很多從父輩手中繼承家業的接班人。
從行業來看,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10億美元估值以上的企業有79家,絕大部分都是互聯網公司,其中互聯網金融、電商、汽車交通、醫療健康、O2O服務、在線教育、在線視頻、游戲公司是最多的。互聯網行業的白手創業者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創業就拿到了風險投資,有相當比例的公司很快又進入到BAT的版圖中,被它們強大的流量所賦能。
互聯網為什么在今天的中國如火如荼?因為有很多成功案例的示范和激勵,似乎那是一條成長和創富的快車道,而政策的優惠、資本的蜂擁、媒體的關注也都傾向于互聯網,這就是“時勢造英雄”。相比起來,傳統行業——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基礎行業——往往是被遺忘的角落,雖然這些基礎性的制造和服務,事關中國消費大局、就業大局、稅收大局。
不過,“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不那么受追捧的基礎行業,反而是磨礪企業家精神和才能的大熔爐。這些行業因為更多在線下運行,要和方方面面的部門和機構打交道,遠比虛擬世界和數字化空間復雜,因此得到的鍛煉會更多。我有過比較,80、90后的互聯網創業者,和實體經濟、基礎產業領域的80、90后領導人相比,往往顯得很稚嫩。打個比方,前者可能連稅務局都沒有去過,后者則要經常周旋于供應商、銀行、工商、稅務、工廠、物流等等之間。
不久前,廣州的朋友向我介紹了韓后的總裁肖榮燊,一個80后的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家代表。他畢業于廣州外語外貿大學,今年34歲。韓后是在廣州創立的護膚品牌,2005年成立。作為合伙人的肖榮燊任職總裁后,用一系列新鮮的打法引領了韓后的新發展,比如在屈臣氏渠道躋身護膚品前三名,在電商平臺也名列前茅。
肖榮燊是一個“光頭帥哥”,臉上看不出多少商場的滄桑,但跟他交流后,卻發現他對于整個中國商業環境的演進、消費者的變化、品牌的塑造都有全面和深入的看法,在年輕人中是少見的。和“技術范”的互聯網創業者相比,他的管理能力要全面很多。
當一個企業家的眼界和胸襟高于企業目前的價值時,我相信,企業就會持續成長。
和肖榮燊的交流是愉快和充實的,從他身上,我感受到80后企業家鮮活和充滿生氣的商業觀,希望其他代際的企業家也能從中有所啟發。
一、中國文化也是“原產地效應”的來源
以前的營銷經常講“原產地效應”,就是說當你提到一個產品的時候,人們馬上會想到這個產品的最高價值是在哪里發生的。比如講到香水,你會想到巴黎,講到流行時裝、奢侈品品牌,你會想到意大利。“原產地效應”在過去更多指原產地制造的效應,原產地制造代表品質的信心,肖榮燊認為,現在“原產地文化”是選擇的前提。當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在世界上的聲音越來越大,世界會向中國學習,那就意味著中國文化會成為“原產地效應”的來源。這種價值、文化的變遷會幫助中國產品更快成長。
過去20年,寶潔、歐萊雅這樣的品牌積累的時間足夠長,當時跟著他們一起成長的那些消費者現在已經變成了中青年。而現在年輕消費者,所有人都有機會影響他們,給他們提供想要的服務。在個性化供應、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對本土消費場景的理解上,很多國際品牌不如本土企業。可能還要十年二十年努力,中國除了經濟上的話語權,還會有文化上的話語權。時尚是文化的副產物。
二、本土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以“我”為主去整合全球資源
韓后比較早就涉足到韓風文化的時尚產品領域,技術服務商、供應商和形象代言人等一系列方面都是跟韓國頂尖的公司合作,所以很快地學習了亞洲地區時尚產品的專業供應能力和品牌經營能力。這也是韓后服務中國消費者的一個窗口期。
韓后跟外資品牌學習了很多,包括寶潔公司,學習品質化生產、全球化技術供應等等。而韓后的自信來自對于本土消費者的年輕化的洞察,個性化的理解,對年輕化趨勢的判斷,包括時尚文化的判斷,這方面遠勝于國際品牌。
肖榮燊說,之所以能夠勝過國際品牌,首先是企業年輕沒有負擔,更能開放地去理解本土消費者。第二,韓后扎根本土,同時不排外,而是能夠獲取全球比較優秀的供應鏈資源。比如說韓國的頂尖技術、包裝、研發的能力。過去中國企業對本土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沒有全球整合供應的能力,基礎能力建設存在差距。而現在,供應能力接近平衡,那么韓后的品牌靈活性和年輕化的優勢就會明顯顯現出來。
九、互聯網創造了價值,實體經濟可能創造了更大的價值
今年韓后交了接近2個億的稅,算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公民,但得到社會或政府的關注其實非常少。而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掙錢,很多都是泡沫,卻得到非常多的關注,融幾個億什么都沒剩下的互聯網公司太多了。
現在制造業的毛利真的非常低,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投入二次生產。風投投實體經濟是非常理性的,而投互聯網企業動不動就是幾千萬美金。
肖榮燊說,社會上一些人一提到我們這個行業就會說黑心。誰發展中都會有一些瑕疵,選擇性地只看到我們的污點和國際大品牌的亮點,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有一天中國文化領先了我們也會用,現在韓國的化妝品文化是領先的,我們就先用啊。為什么要排斥呢?產品現在哪里還有國界?韓后是中國品牌,但從包裝到技術到供應,很多都不是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