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寧波四明心學論壇:莊子應該歸到儒家嗎
2018-01-21 19:44:52   來源:互聯網

首屆四明國際心學論壇。主辦方供圖

5月20日,由四明心學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國際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白云莊四明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四明國際心學論壇,在寧波鄭氏十七房舉行。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七位學者,共同探討“心學”的普遍思想和精神課題。
“心學”一般指從孟子到陸象山再到王陽明這樣一條儒學的傳統,但其實道家、佛教,甚至世界上其他精神性傳統與智慧形態,都可以視為“心學”的傳統。
寧波與心學有很深的淵源,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出生、成長、講學于寧波余姚,他帶學生游學四明山,他創立了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為核心的陽明心學。寧波也是浙東學派主力的四明學派的發祥地,四明學派在學術思想上承陸九淵心學,下啟清代樸學。在國學熱泥沙俱下的今天,四明國際心學論壇致力于邀請世界第一流的心學學者,繼承心學傳統。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際中西哲學比較學會副會長彭國翔強調:“中國文化必須充分自覺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所有文明的優秀成分,才能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有生命力的傳統。我們在立足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向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文化傳統開放,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讓中國的傳統能夠在新時代進一步發展。”“包括這次心學論壇在內,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絕對不能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世界上其他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人類普遍共通的價值,我們必須承認、尊重,尤其是要吸收。”
莊子更接近儒家
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楊儒賓在《孟子與莊子之“心”論比較》的報告中,特別梳理了莊子作為儒家思想的脈絡。
在一般人看來,莊子是道家代表,但楊儒賓認為,莊子應該歸到儒家。楊儒賓澄清,這不是他故意顛覆,其實并不是千百年來第一次有人說莊子是儒家,蘇東坡也說莊子其實更接近于儒家。
為了厘清莊子和儒家的脈絡,楊儒賓先分析了莊子和老子間的區別。
楊儒賓認為,道家這個詞語是后來追溯出來的,以前沒有道家這個詞語,道家這個概念是在秦漢以后,后來追溯先秦有一塊共同的思想所以就歸到道家,所以道家是一個非常曖昧的概念。他認為,道家應該分成兩種,一個是老莊,一個是黃老。黃老道家基本是政治哲學,而且確實在漢代也發揮過政府層面的影響力。“老莊道家重點并不是政治哲學,把莊子分成政治哲學家,把他的觀念拿來治國理政,我想是一個很大的災難。”
提到老子和莊子的差別,楊儒賓講到,莊子受到老子影響,但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從莊子角度看,老子確實有形而上的概念,可以進入到道的層次,這也是老子提出來的,這都受到了莊子的繼承。但按照莊子的說法,老子的結論是“淡然與神明居”,老子的重點是怎么樣活在人的更深層的意識,就是我們的意識有各種深層次,讓它在深層次里面走出來,所以老子認為人的行為要不敢為天下先,他講小國寡民,他認為社會不要再發展。可是人是總有意識的,歷史也有自己的形成,讓它不要發展出來,讓它長期淡然與神明居。老子是在深層意識,莊子是從深層意識里面走出來,這是兩者之間極大的差別。
楊儒賓也談到莊子在《養生篇》中談勞動的部分和儒家的定位一樣。“我們現在講通過勞動改變物,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在一個具體的勞動中讓物跟自我、自己都提升,都轉化,這是莊子提出來的。所以莊子這一套哲學背后有對世界、對物的肯定,對自己勞動性的肯定。”
楊儒賓做過考證,《莊子》里面內心的“圣經”就是孔子。“莊子喜歡談異言,但你怎么知道這不是他真正的語言,他為什么不引用老子當自己的大人物,為什么不引用那么多薩滿,他認為自己跟孔子有很密切的聯系。從理論上講,莊子跟儒家有很密切的關系。”
進而,楊儒賓認為,莊子和孟子有很多相似性,他特別從身體和意識的角度來闡釋兩者間的相似。“莊子、孟子確實都認為透過精神修養可以在身體上顯現一種道德的光輝,所以他們都有踐行的理論,身體也可以作為道德修養的一種表征。所以對身體,對欲望的重新處理,也構成了莊子和孟子的共同之處。”
楊儒賓說,中國哲學上一個最大的神秘是,莊子、孟子最喜歡爭辯,但兩個人同一個時代卻沒有任何交往,從文獻上也看不到任何記載,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他們距離也不是很遠,但就是完全不相交。
莊子和孟子有共通之處,但又很不一樣。對于孟子來說,行動的主軸永遠是在當下的道德意識,他永遠在談仁義禮智,世界里面怎么樣實行仁政,這和莊子很不一樣。
莊子不是反道德,他和朋友之間的情感非常的濃厚,他也講到兒子跟父親的關系不可以結以心,“但是莊子從來沒有把那種天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到孟子那么高的高度,那是規范的意識、本性的因素,莊子的重點大體都是在氣,意識底層的氣,跟世界溝通互通的關系,他這一套影響的是中國藝術哲學,莊子你不太看得出他的政治哲學。”楊儒賓認為,莊子和孟子的重點不一樣,孟子對人的理解就是你道德的成就,在世間跟你個人的欲望,跟倫理的關系,跟政治意識的傳承之間,怎么樣去修正,才可以使人跟世界慢慢更好,莊子就沒有這樣。

王陽明像


陽明精神最重要的功夫是致良知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在《陽明心學與儒家的修身傳統》的報告中專門闡述了陽明精神最重要的功夫是致良知,這是最基本的。而且很重要的是,致良知不僅是理論探討,一定要做出來。“我們討論的都是理論問題,真的要做出來就是在行動中,我們怎么和他人相處,怎么樣和家人相處,怎么樣和社會相處以及社會責任,以及和內在自我的關系,這就是致良知的一個領域,是自己做的。陽明弟子說致良知怎么致?陽明說你自己去致!”
但有聽眾提到如果僅僅談致良知的話,在現實中很容易空泛,每個人都強調有自己的良知,而沒有外在的或者是外設的道德標準的話,其實這個功夫怎么樣實際操作會有問題。所以,還是需要有一些外在的標準,去指引自己何為正確。
對此,陳立勝的解釋是,首先,什么是致良知,不要把個人的私欲當作是良知。如果用朱子學的話,認賊做理。要用天理來鎮定住自己的良知。陽明也說良知是天理,不是說良知是一個主觀性的范疇,是有一個高度的道德內涵在里面。
其次,致良知涉及到自立還是他立的問題,是不是靠個人就可以把良知搞明白,致良知需要他立的因素。“不是說我們閉門就可以想出來,在這個社會中與他人的互動、從傳統、父母、老師那里獲取,我們不僅僅是從儒家經典里面學到什么是本心、什么是良知,要從歷代圣賢里面,從老師、朋友那里,在陽明心學里面非常強調朋友這個向度。”
一個多世紀前,托克維爾曾在《美國的民主》里提出一個問題,以往我們都從古人那里尋找智慧、尋找啟示,今天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我們的時代跟古代完全不一樣,我們還可以從古人那里尋找啟示和智慧嗎?他感到悲觀。那陽明心學還能回應今天的現實嗎?對此,陳立勝認為,王陽明也好,朱子也好,都非常有智慧,但他們不可能預料到八百年后今天的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多大。但盡管如此,他們的思想依然能提供給我們智慧。“盡管時代在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有人,總是有生老病死,總是有悲歡離合,總是要過人的生活,陽明的致良知就是在人情思變上用功,其實對陽明的理解就是我們對自我內在、真我的對話和理解,讓他作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使得我們可以在一個變幻萬千的時代里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本屆四明國際心學論壇在寧波四明山谷舉行,四明山谷是論壇承辦方寧波華僑城以四明山谷為中心打造的項目,總經理林育德介紹,“四明山谷項目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性開發,是在保護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產業性開發,四明國際心學論壇也正是基于此背景創設。”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亚洲欧美人另类成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二 | 亚洲永久在线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