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小炒這款智能炒菜機誕生于一個“家庭矛盾”,創始人蔣克亮這樣剖析道,“我是陜西男人,民俗是女方燒菜;妻子卻是湖北人,民俗是男方燒菜。雙方都不會做菜,我們只能研發機器來燒菜了。”看似簡單的家庭煩惱,映射出的是智能炒菜機背后的市場需求。
而從商業角度考慮,當時蔣克亮正從事小家電行業,生產咖啡機、面包機等產品。在小家電行業,一款杰出產品可能會造就一個品牌,“就像豆漿機成就了九陽”,他舉例道。多而全并不是件好事,自2006年起,他就開始計劃打造獨特產品,研發智能炒菜機。
打開“爸爸小炒”APP,首頁有各色菜譜,用戶根據菜譜所列清單準備原材料(也可到超市及一些凈菜公司直接購買凈菜)。點擊菜譜后炒菜程序傳輸至爸爸小炒機器內,程序依據時間、火力、攪拌速度三個參數設置,遵循傳統烹飪流程開始炒菜。當炒菜程序進行至某一節點,APP會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動畫、曲線、數字、閃光等方式提醒用戶倒入配料。加入配料后,用戶可自行安排時間,無需在機器前守候。

為何不設置自動投放配料的配料槽?實際上,爸爸小炒的第四代產品曾嘗試配料槽,全自動投放配料,炒菜全程無需守候在側。但這也有不便之處,增加配料槽后產品體積擴大2倍有余,不適合家庭用戶使用。
當用戶厭倦了系統自帶的菜譜,他們能通過簡單操作錄入新菜譜。時間、溫度(50-210攝氏度)、攪拌速度(1-8檔)、所放入的配料是什么、是否加水,輸入信息后,爸爸小炒即可按部就班地完成菜肴。這臺智能炒菜機也有不少海外用戶,APP自帶中英文兩種語言,蔣克亮期望更多用戶輸入特色菜譜,打破飲食國界。
市場上已有了不少智能炒菜機,爸爸小炒與它們最大的區別是面向家庭用戶,專心做小炒。過往的炒菜機大致可分為四類,1. 燉鍋型,可完成燉菜;2. 電飯鍋型,在鍋蓋上加裝了小勺子攪拌,但無法完成麻婆豆腐等需精確控制翻炒的菜品;3. 大鍋型,通過旋轉滾筒完成攪拌,適用于大鍋菜; 4. 機器人炒菜機,能模擬顛勺,價格在三萬以上,面向商用。
爸爸小炒擁有六項專利,核心專利在鍋鏟開發,這讓小炒菜燒制不再是難事?!叭绻菬~,鍋鏟能夠做到將整條魚完整翻面;在做麻婆豆腐時絕不會碰碎豆腐”,蔣克亮舉例道。鍋鏟還加入了加熱功能,內部加熱的炒菜方式可節約能源。
對于爸爸小炒成品機的介紹告一段落,還有一個疑問在獵云君心頭盤桓不去——從2006年籌劃產品,到2017年產品推出,這十多年蔣克亮在做什么?
從2006年到2012年,他花了六年進行產品研發。2013年,帶著手工生產的第四代產品,他開起了餐廳“口口健機器人廚房”,驗證智能炒菜機口味是否符合大眾預期。“爸爸炒菜用于家庭,口味設定偏淡,比較受白領群體喜愛”,他這樣總結當時的“口味調研”。

爸爸小炒核心團隊成員有9人。在2016年6月獲得航嘉集團500萬A輪融資。
據悉,爸爸小炒機于四月起開始在京東上進行眾籌,售價1290元,上線7個小時內便已經完成計劃籌資目標,現已獲得了廣大用戶60萬余元的支持,完成既定眾籌目標的313%。
未來,除了繼續研發新的智能家電產品外,爸爸小炒還將不斷加強線上與線下合作,包括在杭州和美國等多個地方進行展會產品演示,成為廣大居家與餐廳用戶的廚房的明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