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黎娟、王勇、楊瓊玉(從左至右)做客市民大講堂,與觀眾分享讀書心得,講述讀書改變人生的故事。(記者劉斌 攝)
昨日,江漢區金橋書吧的3位書友黎娟、王勇、楊瓊玉登上長江日報和武漢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第145期市民大講堂,分享他們和書吧之間的緣分、故事。他們3位,都是在本職工作之余參與各自所在的金橋書吧日常工作,他們愛讀書、愛分享,是武漢市“讀書之城”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代表。
今年是國家倡導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10周年。早在1987年,一場名為“金橋”書評的群眾性讀書評書活動,就已經在江漢區悄然興起并不斷鋪開,從最初僅20位讀書愛好者發起的小型讀書會,發展到累計有70多萬居民參與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金橋”書評也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服務獎。
2015年,江漢區用“金橋書吧”的形式,將轄區茶社、咖啡館等文化氛圍較濃厚的休閑娛樂場所也納入區級全民閱讀范疇,為書吧免費提供圖書及業務指導,并依托書吧向市民免費提供閱讀及主題讀書活動場所,統一授牌、統一管理。目前,金橋書吧已有20多個分支。
黎娟:從廣告公司老板到讀書會會長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講座開始前,市民大講堂熱鬧非凡,前來捧場的書友們,一字一頓地齊念《弟子規》;一旁,有書法家現場揮毫助興,還有讀者演奏起洞簫配樂……
黎娟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武漢人,卻在這里以書為媒,認識了不少好朋友。
黎娟講述,她是學設計的,1998年和丈夫一起在武漢開設廣告公司。因為喜歡傳統文化,2011年起,黎娟和丈夫利用業余時間,在公司組織小型讀書會,堅持了5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黎娟的書友會成為江漢區金橋書吧的分支之一。她本人因為持續熱衷讀書活動,當選為金橋書吧新任會長。
黎娟說,以前讀書會一般都只有十幾人參加,最近她組織的一次讀書活動來了將近100人。相關職能部門還會定期給書吧送書,豐富藏書。“政府搭臺百姓唱戲,有了政府資源,文化也就更好地送到群眾身邊”。
這些年與書友們交流,黎娟說,自己也收獲不少,家人也受到感染。“每一次書友交流都傳播了正能量,也給了我越來越多的信心。”黎娟笑言,以前忙完工作回家,看到孩子在吵鬧,難免煩躁,現在卻不會,不僅自己內心更平和,孩子也愛上了看書,生活更加獨立。“家庭讓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事業讓我有了成就感,而讀書豐富了我的人生。”
王勇:幫助書友從讀書中認識西藏
“我自己實際上是地道的武漢人,這些年,因為工作的緣故,做了不少促進漢藏文化交流的事情。”王勇是武漢一家西藏餐廳的工作人員,參加金橋書吧組織的讀書活動后,餐廳的書吧也成為平臺,搭起漢藏友誼的橋梁。
王勇介紹,2015年江漢區文化局在他所在的西藏餐廳設立“金橋書吧”,并提供圖書500冊,并且不定期組織開展文化講座、讀書會等活動。
一次,一位武漢的讀者拿著市面上很火爆的小說《藏地密碼》來到讀書會,問在場的藏族朋友:藏族文化和書中描述的有幾分相似?在場的藏族同胞們耐心解釋,大家一直聊到深夜。
“讀書會活動為雙方打開了一扇門。”王勇說,以書為媒,金橋書吧成為漢藏書友交流的一個紐帶。
楊瓊玉:用自己的參與影響身邊人
“我生活、工作都在硚口區,卻因為一群愛讀書的朋友,每周跑到江漢區來。”楊瓊玉是武漢市43中語文教師,業余時間常常幫助組織和聯絡金橋書吧的讀書活動。說起自己與金橋書吧的緣分,她笑言,自己是書香的“追尋者”。
楊瓊玉不僅自己愛讀書,還影響了身邊人。她說,自己聽了好的講座,見到了一些名家,常常會把學到的內容再講給學生,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會帶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增長見識。如今,她的不少學生成了金橋書吧的小讀者。
楊瓊玉在書友中很有號召力,最近金橋書吧在全國征集“江漢金橋書吧”題名牌匾,楊瓊玉是負責人之一,在她的發起下,不到兩周時間,已收集到60余幅,其中有的牌匾還是從日本寄來的。
話劇表演藝術家鄢繼烈現場讀詩
讀書是最樸實的高貴
“忘不了,30年書聲朗朗金橋路;忘不了,30年朗朗書聲人文情……”昨日,國家一級演員、話劇表演藝術家鄢繼烈現場朗誦書友楊瓊玉所作的《三十年書聲朗朗金橋路》。他說,自己喜愛金橋書吧,這樣的一個地方植根于群眾,始終會有生命力。
講堂開始前,鄢繼烈一直在練習朗誦。他說,自己也是金橋書吧的書友,只要有時間就會參加讀書會的活動,這一次,也要把市民大講堂的活動做好。
“30年不容易,一路走來,貴在聯系群眾,貴在堅持。”鄢繼烈說,希望金橋書吧可以一直辦下去,“我們都應該多看書、多讀書,讀書是最樸實的高貴。”
市社科院專家點贊金橋書吧
讓市民重拾
書本閱讀的樂趣
“我跟大家也是老朋友了,愛讀書的人,都是知音。”昨日在現場,市社科院專家吳琳上臺,點贊金橋書吧為城市營造的讀書氛圍。
吳琳說,金橋書吧不在圖書館、不在會議室,而是開進了老百姓們常去的咖啡館、茶館,甚至健身中心,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的熱情,讓市民重拾書本閱讀的樂趣。“一群默默無聞的志愿者,傾注了心血為市民服務,讓大家一起讀好書、好讀書,值得我們表示敬意。” (記者鄭汝可 余坦坦 羅斌 通訊員盧錦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