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拿著探鏟,觸摸“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的考古故事
2018-01-21 19:39:10   來源:湖北日報


盤龍城遺址

  

  三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掩埋了盤龍城的過去,隱約可見的殘垣訴說著曾經的輝煌。一群大學生拿著探鏟與儀器,來到這里的草木叢中,找尋和觸碰塵封了無數個春秋的歷史……

  10月28日至11月20日,展覽《商邑翼翼,居國南鄉(xiāng)》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回顧了該校考古系師生4年來在武漢黃陂盤龍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展覽從策劃、設計到布展都由學生們完成,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他們在考古工地上的故事,以及他們眼中的考古學。

  細致勘探繪制“藏寶圖”

  盤龍城遺址距今約3500年,是商代南土的一處重要城邑。它不僅是“武漢城市之根”,也見證了長江文明的緣起。該遺址自1954年發(fā)現至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考古工作者前來。

  從2012年起,武大考古系師生長期在此進行發(fā)掘與研究。他們發(fā)現、發(fā)掘了一批墓葬和遺跡,出土了綠松石鑲金片飾件等重要文物,對整個盤龍城的城市布局有了更新認識。

  要探尋古人的生活,調查勘探是第一步。學生們使用探鏟將地下的泥土帶出地面,根據土質、土色、包含物的情況來判斷是否有古人活動,一旦探到特殊跡象便格外注意。他們還進行地磁探測,在不破壞地表情況下勘察地下,再結合探鏟鉆探。

  4年前,正是通過如此細致的勘探,學子們?yōu)楸P龍城遺址繪制了一張“藏寶圖”。

  武大考古系2014級博士生陳暉是此次展覽的策劃者。他回憶,當年為配合盤龍城大遺址保護,考古系承擔了前期勘探項目。遺址樹木茂密、荊棘叢生,當時讀研一的他和同學們每天鉆進草叢里勘探,全身都被露水打濕。他們把努力發(fā)現的墓葬一一標在地圖上,希望為遺址規(guī)劃提供科學依據。曾經有人質疑學生們是否有能力發(fā)現墓葬,但后來的考古成果驗證了這張“藏寶圖”的正確性。

  “方主”練就十八般武藝

  整齊劃一的探方,是考古發(fā)掘工地的標志。每個在盤龍城考古的“小伙伴”,都會領到屬于自己的探方,成為一方之主。作為“方主”的學子們,逐漸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在小小的天地里,“方主”學會了對每件事情負責,因為每個細微的發(fā)現都可能是重要發(fā)現的開端。他們時常跪在泥土里,仔細遺跡現場。見到文物時會很興奮,更會嚴謹記錄文物出土時的地點、擺放方式、共存現象,這樣的記錄有助于之后的思考研究。

  “方主”還學會了各種技能,測量、繪圖、攝影都不在話下,甚至操控無人機拍攝,以觀察整個遺址、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

  展覽中,陶鬲、陶缸、陶甗等文物圖片向觀眾們生動講述,這些學生們如何努力讓一件件陶器從碎陶片中站立起來,又怎樣為它們精心拍攝“硬照”(讓被拍攝主體“顯山露水”的照片)。

  在考古遺物中,陶片是數量最多的一類。一個院子、幾個大盆、若干小伙伴,學生們細心地清洗陶片。在整理間中,他們把清洗好的陶片分類、拼對,在海量碎片中發(fā)現相關聯(lián)的陶片,拼接、還原器物本來的面貌。然后在自己搭建的簡陋攝影棚里,拍攝出考古報告和圖錄中的精美大圖。

  在去年發(fā)掘的小王家嘴墓地中,有一種特殊葬俗“碎器”,即把陪葬品打碎后放入墓葬。為了保存這一習俗現象,學生們使用攝影成像技術,建立文物出土狀態(tài)的3D模型,這樣在文物修復后依然可以看到出土時的立體形象,并在軟件中進行多角度觀察和測量。他們還運用多視角三維重建技術,讓一些較難修復的青銅器“站”起來。

  考古學就像一塊海綿

  考古學家在公眾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武大考古系學生在此次展覽中風趣地告訴觀眾們:外國游戲《古墓麗影》中和怪獸戰(zhàn)斗的勞拉、國內網絡小說《盜墓筆記》中出生于盜墓世家的吳邪,都不是真正的考古學家。

  在他們看來,考古學就像一塊海綿,浸泡在各學科組成的海洋中,不斷吸納各種理論和技術。

  參與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繁雜又辛苦。學子們告訴記者,有時發(fā)現了墓葬,為保證文物安全,同學們就臨時搭起帳篷,支起簡易床,與墓共眠;整日加班是常有的事,大雪紛飛的日子也堅守在工地上。但是考古工地很能鍛煉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處理突發(fā)事件等。

  “每次被親朋好友問起‘挖到什么值錢的寶貝’,我都會哭笑不得。考古學并不是挖寶。”陳暉認為,考古是根據碎片化的信息研究人類的過去,思考人與資源環(huán)境、與人、與物的關系,其中充滿無限謎團,需要抽絲剝繭,逐漸接近事情的真相。

  陳暉說,在年復一年的歷練中,自己已從看懂一塊陶片,到辨認出一個遺跡現象,到能夠挖好一個探方,再到現在能管理項目計劃撰寫、田野工作、成果出版的整個流程。考古也更加激發(fā)了他投身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因為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記者韓曉玲  通訊員吳江龍)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亚洲高清揄拍国产 | 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 精品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 亚洲另类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