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0月1日,位于荷蘭東部茲沃勒市的基礎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揭幕了一場由藝術評論家Hans den Hartog Jager策劃的大展,名為“這個人”(Behold the Man),通過畢加索、里希特、馬歇爾·杜尚、弗朗西斯·培根、翠西·艾敏、馬克斯·貝克曼、歐文·佩恩、辛迪·舍曼、愛德華·斯泰肯、安迪·沃霍爾等100位風格迥異藝術家的100件肖像作品呈現年來現代社會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中國藝術家張曉剛和趙要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奧斯卡·柯克西創作于1917年的“Zelfportret”
德國藝術家克里斯汀·夏德(Christian Schad)繪于1929年的作品“Maika”
這場展覽的主題充分體現了展覽的特別之處——過去100年里的100個人的100張肖像面孔——甚至精確到了每年一個人。從被譽為“表現主義鬼才”的奧地利藝術家奧斯卡·柯克西(Oskar Kokoschka)創作于1917年的《自畫像》到60后德國當代藝術家尼奧·羅施(Neo Rauch)的2016年新作“風暴前沿”,從畢加索1931年的杰作“Large Still Life with a Pedestal Table (Marie-Thérèse)”到美國黑人藝術家克里·詹姆斯·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作于1996年的“Scout Master”,展覽希望通過人物肖像作品的變遷談論100年來人們觀念的轉變。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作于1933年的“Female Torso”
格哈德·里希特創作于1964年的作品“Portrait Dr. Knobloch”
尼奧·羅施創作于2016年的新作“Gewitterfront”
尤其是在1910年到1920年這十年,人類肖像的藝術圖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攝影藝術、抽象藝術都有了突破性地進步。一戰和俄國革命等歷史重大事件發生,西方世界的巨變對藝術家們認知人類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