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價值40億“蓬皮杜館藏展”在上海展哪些作品?
2018-01-21 19:38:08   來源:雅昌藝術

  布朗庫西《納西索斯之泉》、畢加索《繆斯》、杜尚《自行車輪》、夏加爾《雙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康定斯基《光》、柯布西耶《靜物畫》、布列松《圣拉扎爾車站背后》、賈科梅蒂《威尼斯女人V》……但凡提及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這些藝術家始終是無法繞過的名字。10月11日,“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星光熠熠,首次將這些“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名字”匯聚上海,共展示來自蓬皮杜藝術中心的71件館藏。其中,62件作品已于東京展出過,另有9件作品則首次亮相。據介紹,此次展出作品總價值達40億元,刷新了民營企業引入“大師展”的歷年紀錄。

展覽以“年”為單位 在每一塊“碑林式”的展墻上展示一位(組)藝術家的作品

  “一年一人一作”書寫西方現代藝術史

  用蓬皮杜藝術中心主席塞爾日·拉維尼的話來概括,這場天價藝術展具備“教科書般”的意義。實際上,要在10萬余件現當代館藏中找出數十件作品,以梳理西方現代藝術史的確不易。兩位展覽策展人——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館長羅朗·樂朋,以及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藏品和制作部副總監克萊爾·卡尼爾給出的策展方案是“按時間排序,一人(組)一作”。其具體做法是,在1906年至1977年中,每年選擇一位(組)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展出,而這件作品必須是在法國創作的。之所以劃定這72年,主要是和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歷史息息相關。據介紹,蓬皮杜收藏的最早的一件作品約是1905年創作的,而1977年是它的開館元年。不過,展覽為1945年處流出空白,并用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替代作品,以此來代表戰爭對藝術的干預,并用歌聲來紀念戰爭的結束。

1945年是正常展覽唯一一處空白展墻,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在現場播放

展墻的另一面以紅、黃、紅、藍、綠做背景色,為每一件作品作以文字介紹。

  在提出策展理念后,如何在1200平方米的空間中展出所有71件作品,成了策展團隊的另一個挑戰。最終,他們采取了“為每一年豎一塊碑”的形式。展墻的一面用來展示作品,另一面則呈現藝術家的語錄或個人介紹。據本次展覽的主辦方——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天協文化)總經理謝定偉表示,這種布展方式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它不僅解決了空間問題,也能展示蓬皮杜的視覺標志——在展墻的“介紹面”部分采用黃、紅、藍、綠做背景色,它們是蓬皮杜藝術中心外部管道的顏色。活動現場,觀眾每移動至一面新的展墻,都順移一年,沿著“S型”的觀展線路直至最后。

  下面,我們在“40億”里聊幾件重要作品,快來認領你的“男(女)神”

  《掛著旗子的街道》,1906,勞爾·杜飛,布面油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法國藝術家勞爾·杜飛1877年出生于諾曼底的勒阿弗爾,尤其擅長風景和靜物畫,其早期作品先后受印象派和立體派影響,終以野獸派的作品著名。1906年,杜飛創作了幾張有關家鄉國慶慶典場面的作品,比如這張《掛著旗子的街道》。可以看出,他受到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蒙特吉爾街》(1878年)的啟發,以多面旗幟慶祝國慶——旗幟是杜飛創作生涯中的常用元素之一。不過,杜飛在構圖上采用平視視角,巨大的法國國旗遮擋了部分街景;畫面下方是一些渺小的行人,與之對比。

  《自行車輪》,1913—1964,馬塞爾·杜尚,現成藝術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馬塞爾·杜尚生于1887年,是紐約“達達主義”的團體的核心人物。有評論指出,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戰后藝術,從某方面來說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行進的”。杜尚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泉》:1917年,他從商店買來男用小便池,匿名送往美國展出。什么是藝術?藝術品的界限在哪里?藝術的原動力是什么?杜尚的做法挑動了藝界神經,并影響至今。

  1915年,杜尚將上述“日常物”充當“藝術品”的做法稱為“現成藝術”。此次展出的《自行車輪》最早創作于1913年。是早期“現成藝術”的一例。在這件作品中,杜尚近乎“輕而易舉”回應藝術:先顛倒自行車輪,再將其放置在廚房高腳凳上——作品就完成了。在西方藝術史上,杜尚是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實驗藝術的先驅,也有人稱他“嘲弄藝術”。不過,他的確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員。

  《雙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1917—1918,馬克·夏加爾,布面油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馬克·夏加爾于1887年生于一個俄國的猶太家庭。夏卡爾的同年十分貧困,猶太人在當時的俄國受到歧視,在他很多作品中,描繪著俄國鄉村的場景,迷信的鄉民、牛、羊、雞、馬等景致,這是留存于藝術家青少年時期的最初印象。

  1911年,夏加爾來到巴黎,此后那里稱為他主要的創作中心。第一任妻子貝拉激發了他對于愛的描繪。然而,他為妻子創作的畫像并不多見。在此次展出的《雙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中,夏加爾坐在身著婚紗的貝拉肩上,高舉葡萄酒杯。這件作品創作于他和貝拉結婚兩年之后,是反映幸福婚姻的代表作之一。

  《埃菲爾鐵塔》,1926,羅伯特·德勞內,布面油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法國畫家羅伯特·德勞內出生于1885年,他是最早創作純抽象作品的畫家之一。1910-1911年,他運用“點彩派”的色點圖案,創作作品《城市之窗,第4號》,是現代繪畫中的第一件抽象作品。同期,他開始創作“埃菲爾鐵塔”系列,并一直延續至1926年。此次展出這件《埃菲爾鐵塔》,是該系列“收官之年”的作品,德勞內采用了仰視的視角,突出了埃菲爾鐵塔的高大,不同的色塊組接想象中的鐵塔形象。

  《浴缸邊的裸女》,1931,波納爾,布面油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波納爾是“納比派”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色彩畫家之一”。波納爾善于把握空間、光線、色彩、構圖等繪畫元素。此次展出的作品《浴缸邊的裸女》是藝術家畫的他的妻子瑪爾特。畫中,瑪爾特正轉過身子,似乎沉浸在思緒之中。輕柔明亮的筆觸,讓她皮膚上的金色愈加明麗,這也是波納爾展現女性軀體美的慣用手法之一。

  波納爾與瑪爾特相識于1893年,自此,她常常出現在畫里。盡管有資料稱兩人的階層并不相匹配,且瑪爾特的自閉讓波納爾的朋友”并不看好他們的關系“,但瑪爾特依然是波納爾的繆斯。

  《圣拉扎爾車站背后》,1932,布列松,攝影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身上擁有太多光環: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街頭紀實攝影之父;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瑪格南圖片社創始者之一;他的作品和“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后繼的攝影人。1929年,哈里·克羅斯比送給了他人生的第一只相機,《圣拉扎爾車站背后》便是用這部萊卡相機所拍攝的。布列松對作品出色的構圖在這個作品里也可見一斑。這種帶有戲劇性的黑白攝影,正是布列松作品的特點,典型的法國派。

  《繆斯》,1935,巴布羅·魯伊斯·畢加索,鉛筆、印刷字母及布面油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提到畢加索的作品,總繞不過他豐富的情感軼事,其中包括這幅作品中的人物瑪麗-特蕾莎·沃爾特。1927年,畢加索對年僅17歲的瑪麗-特蕾莎·沃爾特一見鐘情,并和其交往。1935年9月,她為畢加索生下第一個女兒,這件《繆斯》是特蕾莎·沃爾特懷孕時創作的。畫中描繪了兩個女人,一個女人在睡覺;另一個則對著鏡子在畫畫。這件作品已在全球多場著名展覽中展出。

  《四片葉子和三片花瓣》,1939,亞歷山大·考爾德,金屬板、涂色金屬棒和電線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亞歷山大·考爾德,美國著名的雕塑家、藝術家,現代“動態雕塑”之父。考爾德是一位“學理工的藝術男”,他于1898年生于美國費城,其祖父和父親都是雕塑家。1919年,考爾德在機械工程系畢業,為日后“動態雕塑”打下基礎。1929年,他用鐵絲完成了第一件動力雕塑作品《金魚缸》。之后,在杜尚的鼓勵下,他創作了動態的作品《航行》和相對靜態卻“微微顫動”作品《羽毛》。

  1937-1945年,考爾德非常活躍,他創作了近百件“活動雕塑”,創作領域覆蓋鋼鐵雕塑、繪畫、掛氈到精致的寶石設計等。此次展出的《四片葉子和三片花瓣》創作于1939年,是為布朗克斯動物園內的非洲展區創作。作品的形態和輕靈的材質,讓人聯想到樹上隨風擺動的樹葉和花瓣,抽象的機械美感中體現了自然的詩意。

  《威尼斯女人V》,1956,賈科梅蒂,青銅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目前,世界上最貴的雕塑出自賈科梅蒂。男人頭部、女人像和“行走的人”是他最核心的三大領域。其中尤以消瘦人像著名。這些作品大多創作于二戰之后,他將纖細的作品不斷放大、縮小或拉長,其表皮如經腐蝕一般坑坑洼洼。此次展出的《威尼斯女人V》是典型的瘦削作品,其身形很長,底座卻很厚實,纖弱的軀干給人“力量感”。

  《加布里埃·香奈兒,服裝師,巴黎,1958年3月6日》,1958,艾維頓,攝影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加布里埃·香奈兒,服裝師,巴黎,1958年3月6日》捕捉的是75歲的可可·香奈兒抬頭望著天,脖子向外探出,露出了她的皺紋和已露老態的皮膚。艾維頓的作品可以看到那些名人真實、自然的另一面。六七十年代,可可·香奈兒、奧黛麗·赫本、艾森豪威爾、瑪麗蓮·夢露等一系列作品,為艾維頓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奠定了基礎。

  《阿尼(陰影)》,1967—1968,維克托·瓦薩雷里,膠板拼貼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歐普藝術”之父維克托·瓦薩雷里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便開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論,并對色彩理論、知覺和幻覺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思考。在其后期作品中,他運用大量圓、橢圓、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創作一系列“規則化”的抽象作品。在這次展出的作品《阿尼(陰影)》中,瓦薩雷里根據每一個圓形和方形的不同位置為它們打上陰影,再加上對背景色的巧妙運用,像萬花筒一樣呈現所有色彩的可能性。

  《攪拌場》,1973,讓·杜布菲,繪畫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讓·杜布菲是二戰后“巴黎派”主要畫家之一。1948年,杜布菲與幾位藝術家首次創立“原生藝術協會”,并形成獨特的“原生藝術”風格,三年后協會解散,但他卻堅持創作。1962年,杜布菲形成著名的“烏爾盧普”風格,作品流露出少兒單純繪畫或街頭涂鴉的隨意性。此次展出的作品《攪拌場》是“烏爾盧普”風格的代表作,畫中,杜布菲使用藍色、紅色、白色和黑色,形成不穩定的、跳躍的、生機勃勃的結構。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研究模型》,1971—1977,皮亞諾&羅杰斯,塑料、金屬和木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研究模型是本次展出的最后一件作品。1971年,蓬皮杜中心向全國公開征集建筑的設計方案。倫佐·皮亞諾、理查德·羅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家吉安方克·法蘭鍥尼一起投稿。盡管那時他們只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卻最終脫穎而出。

  從模型上來看,蓬皮杜中心的核心是將建筑的“內部”變成外部,展現了一個頗為現代、錯綜復雜的開放結構。為了強調趣味性,他們根據功能的不同將裸露在外的管道漆成了不同的顏色,后變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的、面向所有人的地標性文化廣場。

  除了上面這些,以下作品也同樣精彩:

喬治·布拉克 《萊克斯灣》(1907)布面油畫 1984年由路易斯與米歇·克里斯捐贈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河岸》(1909)布面油畫 1929年購得并歸入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創意中心館藏

羅杰·德·拉·弗雷斯內伊《胸甲騎兵》(1910-1911)布面油畫 1938年購入
 

 

阿爾伯特·馬爾凱《魯昂的巴黎碼頭》(1912)布面油畫

雷蒙·杜尚-維庸《馬》(1914/1976)黑漆青銅

阿爾伯特·格雷茲《戰爭之歌》(1915)布面油畫 

皮埃爾·亞伯特-畢侯《戰爭》(1916)布面油畫

阿爾貝托·馬涅利 《抒情爆炸八號》(1918)布面油畫

 

讓·普尼《紅色小提琴》(1919)紙本裝裱于畫布

亨利·勞倫斯 《女人頭像》(1920 )紅陶

曼·雷 《杜尚的剃發》(約1920)溴化銀明膠玻璃負片

歐仁·弗雷西內 《奧利機場的飛艇庫》(1921)35毫米黑白膠片

勒·柯布西耶《靜物畫》(1922)布面油畫

左:羅伯特·馬萊-史蒂文斯《椅子》(1923-1925)

右:讓·普魯威 (1924) 《可傾斜的椅子》涂色金屬板結構,帆布座背

安德烈·柯特茲《咖啡館》(1927)明膠銀鹽印像

藤田嗣治《自畫像》( 1928)布面水粉油畫

薩賀芬·路易斯 《天堂之樹》(約1929)布面油畫

瓦西里·康定斯基《輕》( 1930)紙板油漆畫

帕布羅·加加羅《先知》( 1933-1936)青銅

奧托·弗倫德里希 《我的天空是紅色的》(1933)布面油畫

讓·高蘭 《凹線組成的新造型主義繪畫32號》(1934)涂漆木板油畫

  布拉塞 《1937年世博會期間點亮的埃菲爾鐵塔》(1937)明膠銀鹽印像

維克多·布羅納 《無題》(1938)硬紙板油、墨畫

瑪麗·羅蘭珊 《法蘭西島》(1940)布面油畫

亨利·馬蒂斯 《黃與藍的室內》(1946 )布面油畫

雅克·維勒格萊《鋼絲,海盜之路,圣馬洛》 (1947)

 喬治·魯奧《雙人像》(1948)膠合板油畫

尼古拉·德·斯塔埃爾 《構成》(1949)布面油畫

貝爾納·布菲 《室內》(1950)布面油畫

讓·阿爾普 《Hurlou》(1951)石膏

謝爾蓋·波利雅科夫 《無題》(1952)布面油畫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漂亮少妇被强了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原创 | 午夜性色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1 |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