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倫敦有許多的展覽,從現代時尚到古典寧靜的,我們挑選了一些接下來可以去到的展覽。這8個展覽有的比較內省,屬于自我的內心映射,有的又比較外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思考。如果你剛好在倫敦,千萬不要錯過這些機會。其中還有許多免費的展覽呢!
多蘿西婭·坦寧 (Dorothea Tanning)繪畫展 | 藝術圈“女主人”職業生涯晚期繪畫大合集
Zephirium apochripholiae (Windwort), 1997,Oil on canvas
你是否一直在等待一個20世紀的重要美國女性藝術家的花卉畫展覽?而這次同時出現了兩個展覽。泰特美術館有喬治亞·奧基夫(Georgia O‘Keeffe)的回顧展,而在艾麗森賈可畫廊(Alison Jacques Gallery)也剛剛開始了超現實主義多蘿西婭·坦寧(Dorothea Tanning)的職業生涯晚期繪畫的展覽。雖然她的出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是現代藝術大師馬克斯·恩斯特的妻子,但是她比他多活了近40年,并且在許多方面也值得像她丈夫那樣受到世人重視。
多蘿西婭·坦寧和她的丈夫馬克斯·恩斯特
很少有人像她這樣長壽,足足活了101歲;也很少有人像她這樣高產,一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創作,留下大量作品;很少有人像她這樣多面,創作領域涉及油畫、雕塑、版畫、詩歌、小說和舞臺設計。
Self-Portrait, 1944,Oil on canvas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坦寧被一朵紫色的花所吸引,她立即將花畫在了帆布上。接著出現了更多的畫作,最終成為了一個有著12幅畫的系列作品。其中6幅在這里展出,畫的旁邊還展出著一些草圖。坦寧用心靈的眼睛來畫畫,她的作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超脫塵世。而真正有趣的是這些作品有多么的不同:有的像軟體動物一樣的生物,有的又像其他行星的風景。說真的,請忘記所有那些認為老太太只過分俗麗的畫風信子的偏見。
Maternity V, 1980,Oil on canvas
黎光定: 殖民地(Dinq Q. Lê:The Colony)| 賣鳥糞致富、奇葩國度的見聞錄
瑙魯,國土面積僅為21平方公里,比上海自貿區(28.78平方公里)大不了多少。靠賣鳥糞致富,在60-70年代,其人均GDP為5萬美元,僅次于沙特阿拉伯。曾經,國家甚至為了珍貴的海鳥糞而在這些劣等的島上打仗。直到20世紀早期化學肥料結束這一切,現在一個多世紀以來島上無人居住,這個地方再次成為了這些鳥的殖民地。工人們只是間歇性的回來收集這些棕色的“黃金”。
1986年出生的越南藝術家黎光定的電影捕捉了收獲的這一幕。看展覽時,小小的你會站在三個巨大的屏幕的面前,一個屏幕展示著工人鏟投鳥糞和逐漸裝滿的麻袋,另一個展示其糟糕的住房,而第三個屏幕展示是用無人機拍攝的島嶼本身。屏幕的旁邊展示著一系列的十九世紀島嶼的照片和聲稱是美國領土的地圖。
在連續不斷的丹尼爾·沃爾(Daniel Wohl)的哀傷配樂下,這件作品很強烈的讓人感到不安。這些島嶼是如此的骯臟,如此的貧瘠和荒涼,但他們講述著經濟學、遷移和殖民主義上的一個殘酷的故事。曾經,這里的鳥糞山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有價值,國家將它們分割并占為己有。但當價值消失時,利益也就消失了,島嶼也被拋棄了。利用,濫用和忽視。這些電影是完美展示經濟毀滅、地緣政治沖突和有關這一切的人類成本的鏡頭。
地址:Bussey Building(泊西建筑), Peckham,Copeland Park,133 Rye Lane,London
郵編:SE15 4ST
票價:免費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9日結束, 周三到周日11:00到19:00
交通:地鐵站Peckham Rye Station
薩馬拉·斯科特(Samara Scott): Developer| 垃圾和藝術、混亂和美麗的視覺沖擊
巴特西公園(Battersea park)(倫敦西北區)的鏡池看起來有點惡心。英國青年藝術家Samara Scott將兩個水池裝滿了用緊綁的旋轉面料和她稱作“流動的畫”染布。一個水池里裝滿了銀片和橙色的染料,另一個是用網,漸變的顏色從藍色到綠色到紅色。近距離來看,作品看起來有點像有人在水中傾倒了建筑廢料但從退后一步你將會看到的形狀和圖案的出現,顏色的逐漸淡出,這非常美麗。
橙色池和那個有很多顏色的池子不同,但同時也有獨特的視覺吸引力。這些作品完美的站在了垃圾和藝術、混亂和美麗的中間地帶。這件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也很聰明,斯科特利用染料和化學物質阻止了光合作用,將水從藻類中解放了出來。在這樣做時,她重新提及以硝石和化工而興旺的巴特西工廠,當年倫敦漫長的給環境帶來破壞的紡織工業。所以如果你想,你可以從某種批判城市改變方式的方面來解讀作品。
馬克·渥林格:自我反思(Mark Wallinger:Self Reflection)| 在弗洛伊德家尋找真正的自己
馬克·渥林格 (Mark Wallinger,生于1959年) 是一位英國藝術家, 他后期的作品更加關注道德和哲學問題,尤其是宗教和死亡。通過發展自己的概念詞匯和視覺詞匯--那些他認為對西方哲學最為重要的主題,他延伸了對哲學的興趣和關注。他常常使用鏡子,并對它的雙重效果和幻象功能很著迷。藝術家運用這樣的主題,超越諷刺的范疇,為他的作品創造了更為深遠的含義。
而這一次他創造了兩件作品來紀念弗洛伊德出生160周年,其中一件是永久性的:在弗洛伊德房子的后花園里放置了一個巨大、黑色的鋼制字母“I”的基座,我們不斷被告知,我們是多么的自戀。自拍已經成為了淺薄的象征。而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是在“團隊”里面沒有 “我”等等,所以這是去反映什么是“自我”實際意義的一個機會。在人類精神分析學之父的家里,他創造了兩件作品來紀念弗洛伊德出生160周年,其中一件是永久性的:在弗洛伊德房子的后花園里放置了一個巨大、黑色的鋼制字母“I”的基座。但是更有趣的是,暫時性的裝置藝術作品“自我反思(Self Reflection)”。渥林格已經用鏡子填滿了弗洛伊德的研究和診察室的整個天花板。現在的房間是雙倍高度,真實的反射出了弗洛伊德的民族志學的小擺設和他著名的沙發。當然,作品有許多的暗示--弗洛伊德曾經寫過關于醫生應該’像鏡子一樣‘的文章。
藝術家與雕像合照
威廉·埃格爾斯頓的人物攝影(William Eggleston: Portraits) | “彩色攝影之父”人像攝影最全面的展示
威廉·埃格爾斯頓是一個開創性的美國攝影師,以其作品的生動、詩意、神秘的意象而出名。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展示了埃格爾斯頓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整個職業生涯,是他的人像攝影最全面的展覽。
埃格爾斯頓的出名是開始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有著試驗性使用顏色的個展, 1976年是承認彩色攝影作為一個當代的藝術形式的關鍵時刻,在這之前彩色攝影并沒有被納入藝術的范疇,而是作為一種手段為商業攝影、業余攝影愛好者的快照成像或通俗電影服務。他給攝影界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成為了彩色攝影之父。
藝術家的叔叔康迪·斯凱勒·西尼爾(Adyn Schuyler Senior)和他的助手雅斯佩爾·史泰博(Jasper Staples)
本次展覽的亮點將包括了四十年前兩張傳奇的照片:藝術家的叔叔康迪·斯凱勒·西尼爾(Adyn Schuyler Senior)和他的助手雅斯佩爾·史泰博(Jasper Staples) 在密西西比州的卡西迪河口(Cassidy Bayou)。同時展出還將有之前從未展出過的上世紀60年代的復古黑白照片,藝術家在孟菲斯家附近拍攝的餐廳、加油站和市集,這些作品都展現了埃格爾斯頓的獨特的世界觀。
盧卡斯·杜文赫格: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公園(Lukas Duwenhogger:You might become a park)| “土耳其式感性”的幽默與暗喻
此次個展是一位從2000年起就住在伊斯坦布爾(Istanbul)德國藝術家盧卡斯·杜文赫格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有一種獨特的“土耳其式感性”,既陽光燦爛也讓人難以揣測。作品的設定是流動的,從19世紀歌劇到黃金的30年代。它似乎總是在下午,等著看晚上會來什么。個別的作品暗示了夢想; 同樣的,還暗示了一個潛在的迫害和背叛的歷史。
盧卡斯·杜文赫格在喬治亞(Georgian)時對看到的事物有一種特別的開心,當馴養的烏鴉優雅的排列時。當你爬上四層樓時,繪畫作品將給人來更加鮮明的親密感。在頂層有一個裝置作品,“probleema”,在一個木棚上掛了5幅小作品。在很多盧卡斯·杜文赫格的作品中,有一種政治,文化,時間的緊迫感,就像電線一樣穿過空間。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同名個展|正式“出道”100年,在英國的最大規模展覽
44,405,000美元是很大的一筆錢。這是2014某位收藏家花在美國畫家喬治亞·歐姬芙(1887-1986)的一幅畫上的錢。這件作品創了女性藝術家的拍賣紀錄。
《曼陀羅/白花1號》
喬治亞·歐姬芙在她近100年的人生當中,繪畫生涯占據了整整80年。她的作品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于世,作品多以花卉,沙漠,獸骨為主,是上世紀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享有“美國畢加索”的美譽。
這次的展覽是20年來在英國的第一個回顧展,但是令人沮喪的是,在公共畫廊部分沒有她的作品展出。
她常以巨大的花朵為主題,畫面清澈、純凈,只用少數幾種顏色,賦予畫布神秘而富有生命力的氣質。歐姬芙作品中的構成不管是風景或花卉,都溶入暗喻著女性性器官的形狀。也許她自己并不承認,但觀者似乎并不難感受到這一點。她的作品有一種在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恒定張力--少數的具象畫作伴隨著對同一事物完全抽象的見解,就好像她慢慢的在將一切都撕裂。
Jeff Koons: Now(杰夫·昆斯:當下)| 當代藝術圈中兩個大腕的“聯袂演出”
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一個英國人、一個美國人,當代藝術圈中最有名、也是最富爭議的名字之二。而如今,兩人準備聯手做些事情:今年5月18日至10月16日,杰夫·昆斯在達明安·赫斯特位于倫敦Newport街的畫廊舉辦個展。
本次展覽名為《當下》(Now),由達明安·赫斯特親自策展,將展出來自赫斯特個人收藏的30余幅杰夫·昆斯的繪畫、紙面和雕塑作品,涵蓋昆斯從1979年至2014年長達35周年的職業生涯創作。
這場展覽是2009年蛇形畫廊舉辦《杰夫·昆斯:大力水手系列》展覽后,杰夫·昆斯在英國的首個大型個展。1987至1988年,《當下的紐約藝術》群展在倫敦薩奇畫廊舉辦,是達明安·赫斯特第一次看到杰夫·昆斯的作品。到現在為止,赫斯特收藏昆斯的作品已經12年了。
對于杰夫·昆斯的作品,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喜歡或厭惡?這需要每個人自己進入到他的作品中慢慢找尋答案。就像曾經昆斯在回應自己被冠名“艷俗王子”這個稱謂時說道:“我認為我的對話與自我接受以及人們認知、接受他們自己的文化歷史有關。我做這些作品的意義在于去除評價。我不相信什么艷俗,因為你說艷俗,這就是在制造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