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岡黃梅戲大劇院
黃岡位于鄂東,是一塊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轄11個縣市區,面積1.74萬平方公里,人口750萬,市政府駐地黃州區。
大江東去 千古風流
時光回溯到934年前,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一天,謫居黃州兩年多的蘇軾,來到黃州城外文人清賞之地赤壁磯,眼前的美景和赤壁大戰故地勾起詩人無限感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位從四川眉山走出的大文豪,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之中,也把詞的范圍從狹小的兒女天地擴大到廣漠的大千世界,為后世留下千古絕唱。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在湖州太守任上因“烏臺詩案”被捕下獄,元豐三年(1080年)一月出獄后責授黃州團練副使,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辟地耕種,自號東坡居士。至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離開黃州赴任汝州,蘇軾在黃州生活了4年又4個月,共作詩220首,詞66首,賦3篇,文169篇,書信288封,共計746篇。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不斷走向曠達、成熟和睿智。蘇軾寫于黃州的這些杰作,包括“一詞二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等著名的散文和詞篇,讓黃州在文學作品中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把湖北黃岡、廣東惠州、海南儋州,以及故鄉四川眉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了傳承和弘揚東坡文化,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2010年11月18日,儋州市、惠州市和黃岡市的政府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首屆東坡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簽署《黃岡惠州儋州友好合作框架協議》,約定每年依次輪流舉辦東坡文化節。2012年9月23日,在黃岡市舉辦第三屆東坡文化節之際,眉山市加入友好合作框架協議。
2016年9月6日至13日,第七屆東坡文化節暨第九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首屆黃岡市社會文藝團體展演在黃岡隆重舉行。節會以“東坡遺愛,黃梅飄香”為主題,以傳承優秀文化、助力黃岡發展為主線,東坡文化、戲曲文化、群眾文化交相輝映,奏響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邁進的強音。
9月6日晚,第七屆東坡文化節暨第九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在美麗的遺愛湖畔的文化地標——新落成的黃岡黃梅戲大劇院盛大開幕。開幕式演出凸顯東坡文化和黃梅戲元素,“中國東坡美食文化之鄉”“中國漂流谷”花落黃岡,以“天南地北人,唱響黃梅戲”為主題的大型文藝表演,將黃岡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演繹得淋漓盡致。東坡禪學研討會、“東坡遺韻”書法展、“黃岡勝境”攝影展、大型電視紀錄片《蘇東坡》首發式、黃岡講壇·東坡文化講座、“東坡美食匯”展示、《千年黃州》微電影評選等東坡文化主題活動密集推出,用學術風采、筆墨流韻、光影藝術、影視手法等多手段形象展現東坡文化的博大精深。旅游精品線路推介暨文化旅游產業招商簽約會成果豐碩,現場簽約項目12個,總投資額達214.8億元。
山水大別 人文黃岡
大別山脈橫亙于我國中部,連綿千余公里,是中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由于它分開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也分開了吳國、楚國兩地,從而使得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古人稱贊“此山大別于他山”,由此得名大別山。
黃岡是中國文化的高地。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之濱的黃岡,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深度融合,孕育沉淀出既有綠色大別山地域風貌,又有古色歷史文化底蘊,更有紅色文化基因的燦爛的名人文化、深厚的禪宗文化、多彩的戲曲文化、厚重的紅色文化和獨特的生態文化。
黃岡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古城。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道信、弘忍、慧能三代中國佛教禪宗祖師,畢昇、李時珍、李四光三位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巨匠,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李先念、董必武兩位國家主席,以及林彪、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等兩百多名共和國開國將帥,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岡宗教歷史悠久,自古就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的美譽。始于菩提達摩的禪宗文化,經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艱辛傳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融會創新,盛于六祖慧能,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綿延不絕,對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黃岡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是楚劇、漢劇、京劇、黃梅戲四大劇種的源頭,誕生了京劇鼻祖余三勝、黃梅戲創始人邢秀娘等梨園宗師。黃岡地方戲曲主要以黃梅戲為主,另有楚劇、羅田東腔戲、麻城東路花鼓戲、武穴文曲戲和英山采茶戲等。黃梅戲發源于黃岡黃梅,被稱為“中國的鄉村音樂”,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如今,黃岡活躍著200多個黃梅戲、楚劇、東路花鼓戲、東腔戲、文曲戲等專業和業余劇團,地方戲曲好戲連臺、異彩紛呈。
黃岡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重點扶貧開發地區,承載著太多的光榮與夢想。這里是中共早期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等革命武裝力量,發生了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先后有44萬黃岡兒女為國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列入《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文物保護項目的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中,黃岡達802處之多,紅色圣地文化史跡、建黨元勛故里、開國將帥與將軍故里、重要紅色武裝誕生地、重大戰役紀念地、紅燭名人與革命先驅史跡題材博物館、紀念館星羅棋布。
黃岡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一線穿珠,多點支撐,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獵奇探險、科學研究、環境保護為一體的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紅安天臺山風景區、麻城龜峰山風景區、羅田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英山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桃花沖風景區、浠水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武穴橫崗山風景區、武穴溶洞群、黃梅挪步園風景區、團風大崎山風景區十大風景區,構成自然風光旖旎、生態環境優美的大別山生態旅游區。
近10年來,黃岡將文化融入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邁進,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因蘇東坡寫下《遺愛亭記》而得名的遺愛湖,從2006年起,經過10年建設,一片荒湖蝶變成華中最大的集東坡文化、生態建設、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公園,被譽為黃岡的文化客廳和城市名片。
“十二五”以來,黃岡博物館、黃岡黃梅戲大劇院、黃岡藝校新校園、黃岡美術館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麻城市圖書館、團風縣圖書館、浠水縣博物館善本書庫、黃州區農民畫館、浠水縣雜技館、黃梅縣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武穴市文化中心、紅安縣文化中心、龍感湖文體中心等一批文化工程相繼建成。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步伐加快,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黃岡黃梅戲大劇院建成后,與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牽手,采取“政府補貼、企業運營、業主監管、省院使用”的經營管理模式,堅持“高貴不貴、文化惠民”的理念,讓高雅藝術走進百姓生活,打造了文化惠民新亮點。
精品生產 驚喜不斷
10年來,以地方戲曲和影視作品為主的精品生產,帶動黃岡文藝事業繁榮發展。20多臺“黃岡制造”的地方戲曲精品劇目唱響全國,20多部“黃岡制造”的廣播影視劇譽滿華夏。大型原創黃梅戲《李四光》、《東坡》、《李時珍》、《余三勝軼事》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長安大戲院上演。東路花鼓戲《麻鄉約》入選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劇目,在長安大劇院展演。
電影《黎明行動》實現黃岡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零的突破,電影《守護童年》獲中國電影金雞獎,電影《全城高考》、《青春派》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和全國、全省“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紅槐花》、《邢繡娘傳奇》登陸央視,電視劇《鐵血紅安》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獲第30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提名獎。廣播劇《天堂島》獲中國廣播連續劇金獎。
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攝影、雜技等多門類優秀作品遍地開花。長篇小說《太陽最紅》獲第五屆湖北文學獎,歌曲《宋詞黃州》獲“楚天群星獎”,《楚韻》獲第三屆中韓日青少年舞蹈大賽特等獎,《快樂節拍》、《樂兒嗬》獲湖北省第二屆廣場舞展演街道組、鄉鎮組一等獎,《黃州俏大媽》入選“歡樂四季”全國百姓廣場舞活動全國展演季。
群眾文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激情新黃岡·歡樂大舞臺”東坡廣場大型文化活動被評為第十五屆“楚天群星獎”和“湖北省十大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并通過文化部第二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評審驗收。鄂東民歌大獎賽、“文化力量·民間精彩”群眾廣場舞比賽、重大節日惠民演出、黃梅戲進校園、全民閱讀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向縱深推進,全民閱讀指數位居全省前列。
在推動市區群眾文化大放異彩的同時,引導“一縣一品”創建,黃州區“社區大家樂”、紅安縣“周末文化大派送”、羅田縣“三勝故里廣場樂”、麻城市“杜鵑文化旅游節”、浠水縣“聞一多文化藝術節”、蘄春縣“民歌民樂民舞三民匯演”、黃梅縣“黃梅戲大戲臺”、武穴市“農民藝術節”等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群文品牌爭奇斗艷。先進典型不斷涌現,麻城市文化局被中宣部等12部門評為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麻城市鹽田河鎮電影放映員丁頌揚獲得“感動中國2015提名獎”。
盤活資源 興文強市
黃岡是中國文化版圖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一個文化資源豐富但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文化強市建設并非一定要在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后才可能進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甚至在經濟發展程度并不發達的階段,也可以躍升式、先導性地推進。
2013年4月15日,中共黃岡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強工興城、強農興文”發展戰略,把文化產業作為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幾年來,黃岡牢牢抓住“雙強雙興”發展重點,努力盤活特色文化資源,把文化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點,探索實踐“文化產業=文化資源+項目+投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方程式,加快形成組團式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文化強市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摸準發展路徑。確立打造“中國名人之都”、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奮斗目標。出臺《關于推進名人文化建設的意見》,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名人文化發展規劃和文物事業保護規劃,制定文化遺址遺跡保護管理辦法及實施方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打造核心品牌。圍繞“多情大別山,風流看黃岡”這一定位, 以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為主線,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縣市為支撐的大別山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構建以文化、旅游為龍頭,演藝、傳媒、文化創意、出版印刷、綠色包裝等多元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黃岡內涵深厚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轉化成巨大的文化生產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2015年接待游客達20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多億元。
——筑牢產業底盤。近3年來,先后啟動文化創意產業城、紅安軍事文化產業園、麻城移民文化公園、黃梅鄂東禪文化旅游區、蘄春李時珍健康文化產業園、英山畢昇文化產業園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全市在建億元以上文化產業項目28個,投資總額達到500多億元。李時珍醫道文化產業、黃梅挑花產業、黃州仿古青銅器生產等5個基地被確定為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東坡外灘被評為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鄂東溢彩 黃梅飄香
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發展于安徽安慶,大約有300年歷史,是一個古樸而充滿青春氣息的戲曲劇種。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一代又一代黃梅戲藝術家的辛勤耕耘,這一源自民間采茶調的地方劇種,發展成為中國戲劇五大劇種之一。
1986年,湖北省委作出“把黃梅戲請回娘家”重大決策。1989年,湖北省黃梅戲劇團(院)在黃岡組建,開啟振興湖北黃梅戲的藝術征程。
30年來,湖北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創作上演了黃梅戲《雙下山》、《未了情》、《紅羅帕》、《和氏璧》、《於老四和張二女》、《奴才大青天》等優秀劇目100多部,以及《李四光》、《東坡》、《李時珍》、《活字畢昇》、《傳燈》、《余三勝軼事》等20余臺黃岡名人系列黃梅戲精品劇目,拍攝了黃梅戲電影《血淚恩仇錄》、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貂蟬》和《邢繡娘傳奇》等優秀影視劇,多次獲得文華獎、飛天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多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登上國家大劇院,亮相中國藝術節,多次赴我國寶島臺灣及美國、波蘭等地交流巡演,張輝、楊俊榮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
為落實省委“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指示精神,經湖北省政府批準,由省文化廳和黃岡市聯合主辦的湖北省黃梅戲劇界的藝術盛會——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從1989年舉辦第一屆到2016年為止,一共舉辦了9屆,成為湖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標志性的文化形象。歷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同時舉辦黃岡地方戲曲新作展演,推出原創黃梅戲、楚劇、東路花鼓戲、文曲戲、東腔戲、采茶戲等100多部,促進了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
在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的推動下,湖北黃梅戲既傳承了黃梅戲的正宗原味,又吸收了新的鮮明時代特征和濃郁生活氣息,同時注入荊楚風韻,形成“張輝黃梅,傳承創新”的藝術風格,開創了新世紀黃梅戲藝術的新境界。與此同時,張安嵐、董小滿、張敏、涂小勇、周洪年、吳紅軍、王慧君、陳燕、謝思琴、蔡慶、王剛等一批優秀演員脫穎而出,湖北黃梅戲群星璀璨,流光溢彩。
持續一周的第九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文化惠民劇目展演,《李時珍》、《妹娃要過河》、《千錦羽》、《芳湖壯歌》、《天上掉下爹》、《蘄河漢子》、《金光悌》等原創黃梅戲精品大戲和東路花鼓戲《麻鄉約》、楚劇《警魂》、文曲戲《嬉蛙》與傳統折子戲輪番上演,人民群眾共享精美傳統文化大餐。革命老區黃岡,不忘文化自覺、文化自立初心,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中奮力前行。
憶昔往碩果滿枝,看今朝風帆正勁。“十三五”開局以來,黃岡面臨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和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機遇。這些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既為黃岡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又對黃岡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屆東坡文化節暨第九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首屆黃岡市社會文藝團體展演圓滿落幕,但黃岡春色滿園的文化舞臺永不謝幕,老區砥礪前行的豪邁腳步永不停歇。(陳徑舟 李青松 吳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