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八膫€自信”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譜系,令人耳目一新。由此,文化自信成為了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這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問題的高度重視,又極大地拓展了“三個自信”的廣度和深度。
事實上,這并不是習總書記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更不是他首次提出文化問題的重要性。早在2014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便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痹?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一、文化自信的現實重要性
習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闡釋鏗鏘有力,之所以在“三個自信”之外又加上文化自信,是因為一向以擁有五千年豐富的文化傳統而倍感自豪的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意識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一方面,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復興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實現文化復興,首先要對自身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另一方面,面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歷史任務,面對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著的異常復雜的內外形勢,堅定的文化自信是應對一切現實困難的必然選擇。
然而,追溯歷史,1840年以后鴉片戰爭直到甲午戰爭,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逐漸減弱,人們開始大量學習西方諸國乃至日本韓國,學西方的一個負面結果,就是中國文化自信心全無,喪失了文化主體性。錢穆先生曾沉重地指出:“中國一百年來,經不起西方文化強有力的沖擊,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掃蕩一空,不僅軍事、經濟、政治都向外國學習,連文學藝術,甚至日常人生都要學外國?!?/p>
因此,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必須回歸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自體性、原創性。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的崛起,同時是一個文明的重新崛起。世界文明的百花園里,中國的形象和位置理應更加鮮明地被凸顯出來,這也天然地要求著我們在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背后必須有文化自信這個更為根本的存在作為支撐。
二、文化自信的傳統內核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種精神力量,因其融入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與老百姓更為貼近,更容易獲取認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承擔著更為基礎的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支撐點。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核。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既強調中國應繼續學習一切外國的好經驗好思想,也大力倡導應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且身體力行,經常大量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這實際上是在發起一場新的文化革新,旨在恢復中國思想和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原創性。而正是這種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原創性的恢復,造就我們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時,習近平總書記又鮮明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不能照搬任何一個國家,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
但我們也應看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與運用的問題上,社會上不乏有偏謬之處。有的傳統文化的研究者不加分析地極力推崇傳統文化,甚至提出要用儒家思想取代馬克思主義,這顯然與我們的道路自信是完全相悖的。而有的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往往在文化傳統修養方面又有所欠缺,在對于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精華與糟粕的取舍等方面力不從心,要么認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在弘揚封建文化,因而難以接受;要么對傳統文化進行不辨黑白的籠統接受。凡此種種,理解不足,傳統文化修養的根基不牢,談何文化自信!
人類文明進程中,多少文明古國相繼衰落,而唯有中華民族歷經數次劫難而生生不息,靠的是深厚悠久而又不斷創新的優秀傳統文化;近代以來,風起云涌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多少個國家的社會主義旗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急風暴雨中褪色折斷,只有象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靠的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成功嫁接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上。這其中,既有傳統的根基,又有傳承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日用而不覺”五個字十分醒目,這說明實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從未離我們遠去,而是已然融化在我們的血液里,體現在我們的言談舉止中。但是不覺是有危險的,可能會對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導致文化不自信,也可能會對于傳統文化的糟粕的揚棄不夠徹底而盲目自信。因此,在正確形成文化自信的價值觀上,應該深入領會學習習總書記諸次關于弘揚傳統文化的講話,打破狹隘的舊的文化格局,對過去的歷史文化進行大梳理大融合。他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公平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家各派,打破各家各派的區隔,無論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繼承,不搞獨尊。”
三、文化自信助力中國夢
筑夢路上,文化先行。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硬實力的背后理應是文化軟實力潤物細無聲般的支持。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則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得以繼承傳統、發展未來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只有對自己國家文化充滿信心,才有底氣在世界文化發展潮流中堅守自己優秀的文化資源,這份堅守關系著國家文化的發展走向。失去文化自信,就失去文化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的源泉,就會使我們在東西方文化較量中失去自我,使我們在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沖突中糾結不前。只有文化自信,才可以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世界文化大舞臺中準確找到自身立足點,才能自信地以更為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外來文化挑戰,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
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何而來?來源于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和素養,來源于一百年來歷代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政黨文化與本土傳統的有機結合,更來源于全球化語境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系列成果的創新和創造。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和起源發展的重要標志,世界歷史發展到今天,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更加不可避免。
2015年,我國經濟體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國聲音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中國文化軟實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積極發展。正如習總書記深刻指出,“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而這“三個好”的載體,則依托于一系列成功的文化產品的打造,依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水乳交融,依托于當前形勢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大力打造文化產業,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盡顯文化色彩、盡彰文化力量、盡展文化自信。
(作者均系中共武漢市委黨校副教授)
只有對自己國家文化充滿信心,才有底氣在世界文化發展潮流中堅守自己優秀的文化資源,這份堅守關系著國家文化的發展走向。只有文化自信,才可以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世界文化大舞臺中準確找到自身立足點,才能自信地以更為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外來文化挑戰,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