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山的“鳥球文化”,雖然乍聽有些不雅,但其實很有嚼頭
“鳥球文化”最初源自京山的“四張名片”之“中國網球之鄉”。起先京山是有“球”無“鳥”的。自打前些年從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扛回“中國觀鳥之鄉”的牌子后,京山便有了第五張名片。而這五張名片中最接地氣、最受親睞的當屬觀鳥和網球,于是乎慢慢地便滋生了“鳥球文化”。
既然能稱之為文化,那必然要有一定的歷史積淀。但屈指算來,這兩項活動在京山發端時間都不算長,歷史底蘊并不深厚。就觀鳥而言,雖然五十多年前,京山籍現代著名詩人聶紺弩就用過筆名“二鴉”,寫過“山鳥可呼杯底語,我書恨待卷中尋”的佳句,但這些頂多只能說明歷史上京山的鳥就特別多。京山觀鳥,從2005年引入火種,如今漸成燎原之勢,前后也才不過十多年。京山網球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興起,到如今也才三十年不到。因此,單從時間上看,“鳥球”在京山能稱之為文化,還著實有些勉強。
不過,大多數京山人還是樂于接受這一“雅號”的,因為京山人有底氣。客觀地講,相較于周邊縣市,京山這兩項活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哪怕放眼全國,也幾乎很少有縣市能望其項背。
先說人口。京山是一個只有六十四萬多人的山區小縣,但常年堅持參與觀鳥活動的人達到了三萬多,常年堅持打網球的更是多達六萬余眾。再說場地。全縣成熟的觀鳥線路就有八條,還建有專業觀鳥臺十多處;京山城鄉擁有標準網球場146片,人均網球場占有率在全國縣市一級遙遙領先。原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稱京山網球在全國“首開先河,獨樹一幟”,這個評價其實還真不過分。最后是活動。京山已經連續承辦八屆全國性觀鳥節,兩屆全國性網球節。僅此三項,像京山這樣的縣市,全國目前絕對找不出第二個。
所以,京山人有足夠的理由為“鳥”“球”自豪!什么時間長短,什么“現象”“文化”,京山人并不在乎。
雖然網球運動在京山開展時間相對較長,但其成就卻遠遠趕不上觀鳥。京山打網球的人雖多,但真正從事職業網球運動的隊員偏少。特別讓人不自信的是,京山籍職業網球運動員至今還沒有拿到過任何組別的全國冠軍。然而觀鳥活動近些年卻聲名鵲起,不僅奪得過頂級觀鳥大賽——洞庭湖國際觀鳥大賽的桂冠,甚至在國際性舞臺上也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今年十一月,亞洲賞鳥博覽會第一次移師中國大陸就選定在京山舉行,更是將京山的觀鳥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也為一個山區小縣在某個方面代表一個國家添加了新例。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京山的鳥種特別豐富,目前已經發現并記錄在案的就達214種。其中中華秋沙鴨全球存量不足2000只,京山就已經發現了60多只。楊集鎮三泉湖的野生鴛鴦更是達到了300多只,三泉湖因此更名為鴛鴦湖并設立保護區。還有壽帶、白冠長尾雉、仙八色鶇等珍稀鳥類讓全國各地的“鳥人”流連忘返。菲律賓野鳥俱樂部發起會員、亞洲賞鳥博覽會執委呂倫立先生(Mike Lu)去年在考察京山后說:第一次慕名來到湖北京山,她果然沒讓我們失望。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把第七屆亞洲鳥博會放在京山舉行。
可以說,觀鳥和網球,已經融入了大多數普通京山人的日常生活,“鳥球”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京山屈指必數的地標文化,植根且拔節于京山這片肥沃的土壤。在綠林好漢、草莽英雄的故里,能把這兩項高雅的運動玩到近乎極致,實屬不易。也難怪歌手汪正正在歌中贊嘆:真情相碰,快樂如風,舉杯談笑間,你們都是英雄。
京山觀鳥,已經步入國際舞臺;京山網球,未來同樣值得期待。有旅居深圳的京山籍詞作家熊紅的打油詩為證:
莫言冬來莫提秋,只聊京山有鳥球。
鳥聲已唱亞洲調,球拍一揮中原秀。
我本游子常北望,晝夢鄉土寫打油。
鳥球文化既迎客,何必寬衣裝閨羞。
正所謂:生態京山,魅力“鳥球”;此生擁有,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