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5 年,按照住建廳領導的安排,我們團隊對湖北省內近200 多個村莊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也安排人員去歐洲、美國、泰國、日本以及北京、浙江、廣東、四川、臺灣地區等地的優秀鄉村建設項目進行了參觀學習。與此同時,我們在紅安縣喻畈村做了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在有關媒體上被推選為中國最值得學習的兩個鄉建絕佳案例之一。
基于我們對鄉建工作的實踐與總結,今天我向大家匯報的是我們對鄉建工作的一些探索與反思。
一、發現問題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多年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資源、工商企業對我們的鄉村沒有少投資,但是并沒有能解決鄉村根本問題。我們做了很多的項目投資, 進行了很多裝飾性、美化式的美麗鄉村建設,但是我們的老百姓并沒有獲得實效。我們很多的鄉建工作者長期奮戰在鄉建的第一線,為我省的鄉建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我們的老百姓并不買賬。
二、調整角度
所以,我們要思考,這是為什么?我們的團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我覺得作為一個鄉村工作者,我們從事的是鄉村建設,我們不能不對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中國鄉村的本質有一定的了解。我們中國傳統鄉村的結構是“四位一體”的,它的社會結構、經濟體系、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是高度凝聚在一起、和合運作的一種精密運作體系,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自治,是一種自內而外的人格修養的自律精神,是一種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自然態生活方式,是一種基于自然合理性的自生長的存續發展狀況。
所以,鄉村怎么看,我們提供了三個方向。
第一、從文化的角度看鄉村。
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不間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一個奇觀,它的基本載體就是我們的鄉村,構成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家園。所以梁漱溟先生說過兩句話:中國文化的根本就是鄉村,鄉村是根,都市是末;鄉村原來是人類的家。從中華文明幾千年不間斷的歷史就能夠證明,我們的鄉村可持續發展,一定是要建立在振興文化的根基之上。
第二、從社會角度看鄉土。
鄉村,特別是中國的鄉村是以血緣、族親為圈層的社會結構,這個社會結構衍生出一種社會機制,就是熟人社會治理,這是我們鄉村最基本的組織。我們今天去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如果僅僅靠政府,靠我們的工商資本,能不能解決鄉村的問題?答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要發揮鄉賢引領作用,這是從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里面得到的啟示。
第三、從市場的角度看鄉建。
我們的鄉村現在有沒有優勢,有沒有潛力,有沒有價值,這是每一個鄉建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鄉土的存在體現在傳統的經典、民風民俗、生活方式與田園風光等多個方面。我們再看城市,城市和鄉村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是生人的社會,農村是熟人社會,生、熟之間的差距很大。
今天的城市普遍有生存的壓力、心靈的不安定、環境的污染、食品的安全、人文的教育危機等等問題,這些都是在生人社會里面極容易產生的一種后果,或者是一種結果。而在熟人社會里面,在我們鄉村里面,如果一個人不遵守鄉規,那么他一輩子可能就在鄉村無法生存,所以這種治理的魅力就在這里。我們對比鄉村和城市,就發現互補性非常強,我們認為鄉土的價值就是治理城市病的處方,鄉村產業的發展就應該是圍繞著“治療城市病”或者“治療精神危機”來展開,所以鄉村最大的價值是“文化的價值”。鄉村產業的發展不能離開這一條線, 不能僅僅是搞一點基本的種養殖和田園風光體驗,而一定要上升到一種文化理念上, 上升到民族復興、文化振興的角度上,來開始我們的鄉村建設。
三、探索方法
我們很清醒地看到,鄉村價值在當今巨大的社會轉型里面是具有無窮魅力的, 可以更大地發揮它的優勢。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探索了“136”的建設模式。
“1”就是一個理念。包括三句話:自治激發活力,產業創造價值,文化改變命運。
自治激發活力:鄉村社會,我們要依靠鄉賢來帶動,來激發、引導和發動廣大群眾參與。依靠鄉賢,他們才能夠真正地帶動我們的農民,發動我們群眾。如果沒有這個自治做基礎,其他的一切投資都是空中浮云。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這樣的案例,離開了群眾,在利益上跟群眾的主體形成了對立,最后都是失敗的。
產業創造價值:鄉村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要因地制宜找到鄉村精準的定位。鄉村并不是無限的大,我們必須找到它唯一的、跟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定義上的精準定位。通俗點講,就是要找“1”,而不是規劃中經常說的“5”或“10”。有精準的定位才能找到差異化發展的可能。文化改變命運:這個文化不是我們外加的,而是激活內生。盡管現在有些鄉村已經不是完美的精神家園,但是它的內存猶在,我們要通過群眾自治、產業創造這兩個抓手,一個是把人調動起來,第二個是把愿望和事業發展起來, 要上升到文化,依靠激活鄉村內在、自生長的文化因子,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才能徹底改變鄉村面貌和農民未來的命運。
“3”就是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治組織,清潔鄉村;第二階段是綜合治理,美麗鄉村;第三階段是產業運營,小康鄉村。也就是逐步實現清潔鄉村、美麗鄉村、小康鄉村的三個階段的發展,但我們要清楚,自治組織、綜合治理、產業運營是混合的,并不是層級關系,是需要同時兼顧的。
第一、自治組織 清潔鄉村——解決人的問題
我們在喻畈村建設的實踐中,建立了以群眾為主體的自治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舉手表決通過了各種鄉規民約。群眾是主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賢時時刻刻地發揮著作用。從原來的村兩委到常務理事會的設立, 以及長老會的設立,以及以這三個結構為基礎的財務委員會,每一個部門都有不同的職能。最終實現的是村兩委組織三方推動議事、常務理事會辦事執行、長老會監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從而真正實現了群眾的事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做、自己管。
第二、綜合治理 美麗鄉村——解決事的問題
在喻畈村的實踐中,跟環境綜合改善、功能設施修復同時起步的,還有文化。并不是說先做清潔再談文化,其實清潔衛生工作從某個角度來說,它本身就是文化,所以這個文化是從鄉村建設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在這個層面上,紅安縣的領導到喻畈村考察的時候感慨地說了“三個想不到”:第一個“想不到”,不要一分錢,村兩委干部、各協會和理事會成員全心全意為村民辦事;第二個“想不到”,不要一分錢,群眾自動自發參加清潔衛生大行動;第三個“想不到”,群眾自覺自愿推倒村口小茅廁。
這在農村是非常難的,領導說有些地方我給群眾錢都不一定能拆掉。但在喻畈村,這些我們都做到了。我們的辦法就是發動群眾,在整個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的理事會成員深入到每一家每一戶做工作,十個月里開了大大小小近三百場會議。在發動群眾的過程當中,我們籌措資金是采取“四個一點”的辦法。具體來說就是鄉賢能人捐一點、村集體及小組理事會借一點、爭取上級政府支持一點,最后是每家每戶湊一點,一塊錢也不嫌少,但實現了角色換位。我們學習借鑒每一個村的先進經驗,用在示范點上。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示范村沒有一分錢是外來的,就是靠“四個一點”來的。
第三、產業運營 小康鄉村——解決富的問題
我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高級階段,就是產業運營,達成小康鄉村建設。很多美麗鄉村建設就是拆房子、刷墻、換瓦,但是根本不能解決農民內心脫貧致富的愿望問題,要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要脫貧致富。所以在產業運營過程中,我們美麗鄉村的規劃,它的重點不在建設而在產業上,我們倡導一種產業運營、產業價值實現為核心的鄉村規劃,而不是畫在圖上、報給專家、最后放在柜子里的一種產業規劃。如果我們不堅持這樣一種原則,老百姓不買賬是理所應當的,是每一個鄉建工作者的恥辱。
所以說,我們倡導的“鄉建136 操作模式”,其實就是六個步驟:完善自治機制、創建清潔鄉村;修復鄉村文化、規劃鄉村產業;建設美麗鄉村、鄉村產業運營。這六個步驟其實就是六件事情,是有層級但相互穿透關系的,是首尾相連的。
經過了考察調研和項目實踐,我們的實踐體會是,要想實現“新鄉村崛起”, 我們還是要回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結構上,結合當代社會特質,繼承和創新“群眾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四位一體的現代鄉村可持續發展理念, 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真正的復興?!叭罕姙楸尽睆娬{群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做、自己管;“產業為要”強調要因地制宜、精準定位、深度整合、文創增值;“生態為基”強調要尊重自然、完善配套、就地取材、修舊如舊;“文化為魂”強調要修復傳統、復興文化、對接外援、激活內生。
我們總結,“四位一體”的鄉建模型有三個維度: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動力機制、新的工作目標。新工作方法就是要發動群眾、對接市場、依靠政府、依托外援;新動力機制就是要實現鄉賢推動、產業帶動、資源聯動、文化驅動;最終能夠打造“四美”的工作目標,即民風淳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經濟富美。
四、分享體會
總的來說——
我們的體會:鄉村建設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不僅是自上而下的問題,更是自下而上的問題;不僅是單項突破的問題,更是整體復興的問題; 不僅是解決美的問題,更要解決富的問題;不僅是建設問題,更是文化問題!
我們的觀點:鄉建的要點是抓鄉賢帶動,鄉建的痛點是產業發展,鄉建的原點是文化振興。
我們的主張:應該體系化、結構化地解決鄉村問題。要堅持文化引領的方向,選擇自下而上的路徑,運用整合運營的思路,尊重自然生態的基礎, 實現體系復興的目標。
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的目標?!爸袊鴫簟痹趺磳崿F?只有國家富強, 才能夠實現民族的復興,民族的復興一定是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再一次在中國當代社會發揮更大作用的復興。而中國鄉村社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根源,所以伴隨我們“中國夢”的實現,一定是中國鄉村崛起的大好時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中國鄉村的崛起,“中國夢”是不可能實現的。梁漱溟先生在上個世紀30 年代就提出了“中國國家之新生命,必于鄉村求之?!彼嬖V我們,鄉村建設是關乎于國家和民族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鄉建工作者,應該具有一種情懷、責任和擔當?;谶@樣一種理由,我們把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定義為“新鄉村崛起”, 以此和大家共勉。(作者為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