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文/湯紀周 ) 在古代,如果是王侯將相、歷史名人,死后有多處葬所,不足為怪。但我澴川開基祖希仁公作為一介平民,私塾先生,故后卻出現了兩處葬所,不能不引起后輩的凝惑、惶恐和思考。
葬所一:位于今孝昌縣季店鄉湯湖邊塆(見下圖)
葬所二:位于今孝昌縣豐山鎮紅旗村湯大塆(見下圖)
就是上述兩處祖墓,引得數百年來,湯氏南北不睦,祭祖敬祖成了江西的龍燈各玩各。南北族人相見,關系好的,南邊的開玩笑說聲"小娘養的。"關系不好的,行同陌路,互不打招呼。清理族譜也是一樣,南邊的從五世祖道寬公清起,承認前面的一世至四世。北邊的也是從五世道隆公清起,承認前面的一世至四世。不同的只有一點:即南面道寬一支只承認一世祖希仁公只妣一人,即趙氏。而北面道隆公一支既承認趙氏,又承認李氏。問題的原因,不是顯而易見乎!
據民國八年(1919年)北面道隆一支所編周港"棗園譜"載:"公字希仁,元廩生也,居洪樂鄉,為我祖發源之地,墓在棗園村。即今日之紅旗村,亦名棗園店老屋塆。己立碑,一曰臥虎地,又曰金龜下海地。"從此記載至少可以看出兩方都有問題。即
(1)"棗園譜"最早是在民國八年(1919年)印制的,明顯帶有后輩兄弟不睦的痕跡。起源即是五世長房道寬有不認同后母李氏之錯。俗語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爹娘的婚事,不是后輩所能說拒就拒的,你能拒其母,但能拒其子乎?
(2)"棗園譜"記載確有錯誤。南面五世道寬公老譜簡稱"程田譜"載:"公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自京山縣班橙二里遷居孝感縣義陽城桃林崗,今道隆公后裔住焉。即硚店村湯湖邊塆(原老屋塆),公妣合葬義陽城之南。"這是明朝中期的記載,且該譜己被遠遷四川安岳縣的三世叔祖仲寶公之后紹恩攜以歸川(湯紹恩,生于明弘治年間,系我之三世叔祖仲寶公之后。嘉靖五年考中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調任德安知府(即今安陸),隨即抽空回老家拜祖,并攜譜諜全套歸川),己成不爭的事實。而民國八年"棗園譜"載:公字希仁,元廩生也,居洪樂鄉,為我祖發源之地,墓在棗園村"純屬杜撰。如果客觀公正的記載應為:"常居洪樂鄉,為我祖與李氏共同生活之地,故后建有衣冠冢"為宜。
為何說"棗園譜"記載有誤呢?一是南面道寬屬長子,古人譜記以長子之言確。況道寬"公魅梧奇偉,享壽八十有余。居程田即現湯家老屋。繼其父志,捐粟賑饑,仍賜冠帶,均詳縣志。"即人品高尚,不會亂記。二是道寬所記之地亦有道隆公后裔,且能作輔助證明。以上兩點,足以證明一世祖希仁公之葬所就在桃林崗無疑!很明顯:民國八年之記是弟兄之爭的產物,應為其衣冠冢。
關于一世祖的墓葬之爭,事涉幾百年來老輩們愛祖護祖情節,值得我們后輩學習敬仰。作為后代的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件事情,平靜地對待長輩之爭,加強同宗同族的團結,努力實現"湯無二姓"目標。
2020年5月30日三尚齋
【作者簡介】湯紀周,男,現齡58歲,大專學歷,共產黨員,國家公務員。平時喜愛研究族譜及相關行業。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