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互聯網+物流,既是發展新經濟,又能提升傳統經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深度融合,推動物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是物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中國,傳統的物流行業巨頭牢牢掌握著各個領域,看到了行業趨勢的張總決定趁著互聯網+的大趨勢,抓住時代機遇,為物流行業開創一凡新的態勢。
從事物流行業十余年的張總,已然是三家大型物流企業的老總,時間帶來的不只是對行業的認識,還有一直不變的野心,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經濟調結構穩增長方面的戰略價值;在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旗幟鮮明地提出:傳統產業,傳統產品需要進一步互聯網化,“互聯網+”已然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迎著互聯網的風口,作為新風行業的排頭兵,張長征仿佛看到了物流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感受到了市場長久以來即將洗牌的風口。
智能快件箱、智能倉儲、自動化生產分揀、物流信息共享平臺、電商物流大數據協同、“區塊鏈化”供應鏈……一系列物流產業變革正悄然改變著人們對于物流行業的認知和使用方式。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為18%,此后逐年降低,到2017年第一季度這一比重降至14.6%,但仍明顯高于發達國家。“降本增效,是物流產業革新的最大目標,也是當下發展共享物流的‘風口’。互聯網+物流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又一新動力,并將為中國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創業創新機遇。”
對此,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方璽也給出了行業的數據支持:目前,全國智能快件箱的使用占比已接近整個投遞服務的10%;預計到2020年,中國智能倉儲市場規模將超過954億元;生產和分揀自動化已初具規模,全國已經形成230多個快遞物流園區,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分揀處理面積,企業可通過自動識別、RFID等技術,實現包裹的智能感知和快速分揀。
“通過日益成熟中國物流服務網推出的電商物流大數據協同發展系統,每天奔跑在全國各地的過億包裹,正在嘗試以‘集中下單,錯峰發貨’的分流調節原則進行處理,未來可避免‘上游集中放水,下游快件爆倉’的問題。”張長征董事長介紹到。“通過整合供應鏈,目前已實現了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多種聯運方案的能力,中國物流服務網未來再大數據運算的投入將是空前絕后的.”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物流快遞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380億,預計2020年該數字將攀升至5850億,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也在可預計范圍內。”張董事長認為,中國物流業智能化和共享化發展,數據是關鍵,“數字化供應鏈將會促進物流行業向著自由、開放、分享、透明、信用快速發展。”從政府層面來說,共享化帶來的監管問題、地域和部門限制問題以及整個城市規劃配套問題,目前已有所顯現,是對政府治理創新的考驗;對平臺企業來說,打造IT系統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才是是核心競爭力;對行業來說,自律和規范標準化是發展關鍵。
近年來,中國物流服務網隨著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行業日益成熟和規范,逐步涉及到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上下游行業,所有的物資資料、生產核心高端產品都需要物流業來支撐,將平臺多年來積累的大數據其在服務商、保障生產和方便生活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物流服務網幾年來不懈的努力下,物流行業眾多中小企業與我們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運用中國物流服務網的互聯網思維和現代化技術改變了自身的傳統的運作模式,通過集合、運算、分析、優化、運籌,實現對物流系統的精細化管理、計劃與控制。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思維推動了物流新營銷的變遷,通過智能化的技術共享、用戶共享、內容共享、商業價值共享與大數據的運算真正實現跨界融合,促進了現代化物流體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