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的鄂東南大地陰云密布,傍晚18時許,急促的救護車鳴笛聲劃破天際。65歲的王桂芳被推進陽新慈濟醫院時,面色蒼白如紙,監護儀上的數字觸目驚心——心率220次/分,血壓僅60/48mmHg。“腹部空腔臟器穿孔!”外科梁章焱教授的診斷擲地有聲,而此刻窗外驟起的七級狂風裹挾著暴雨,將急診室的玻璃窗敲擊得砰砰作響。
“立即啟動最高級別搶救預案!”隨著院長一聲令下,一場與死神的較量悄然打響。洪和平主任頂風冒雨沖回醫院,正在吃飯的麻醉科主任扔下筷子奔向手術室,就連已經下班途中的護士長余嬌嬌也折返醫院。走廊里,心內科杜自力教授握著患者CT片疾步疾行:“穿孔位置特殊,必須馬上手術”!
無影燈下,手術團隊如同精密儀器高效運轉。梁章焱教授主刀的手穩如磐石,趙海波副主任默契配合止血,器械護士額角的汗珠順著口罩邊緣滑落。當凌晨兩點手術燈熄滅時,這場持續五小時的鏖戰終于告捷。但醫護們的戰斗遠未結束——梁章焱在值班室沙發蜷縮片刻監測生命體征,余嬌嬌帶著護理組每半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李東陽醫生守著呼吸機直到東方既白。
術后病情突變再次拉響警報。由七位專家組成的應急小組即刻就位,開啟“特級監護模式”。歷時56小時的生死博弈,患者最終轉危為安。查房時,監測儀規律的滴答聲中,王桂芳的手指微微顫動,這個細微反應讓守候多時的醫護們紅了眼眶。
“看到阿姨能喝小米粥,我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外科護士長余嬌嬌笑著說。
“這是中共中央二十大精神和老年友善醫院建設學習指引下的生命答卷。”醫院黨支部書記鄭會平望著窗外漸晴的天空感慨。墻上“為人民服務”的鎏金大字與搶救室永不熄滅的生命之光交相輝映,見證著醫者對初心的堅守。(通訊員:明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