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機器人手術大家庭再添“新成員”——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Xi正式“上崗”,這也是武漢協和醫院擁有的第二臺手術機器人,標志著該院外科“微微創”手術呈現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上午8點半,在第四代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該院小兒外科主任湯紹濤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四歲半女童施行腹膜后淋巴管瘤切除術。
琪琪自出生就發現腹膜后長有淋巴管瘤,滿月后當地醫院為她切除了腫瘤。可讓琪琪一家沒想到的是,四年后,腹膜后再次長了兩顆體積龐大的瘤體,直徑分別達到6.5公分和7.8公分,如鵝蛋大小,上下緊緊包裹擠壓著左腎。
考慮到繼發性腹膜淋巴管瘤體積和位置的復雜性,及患兒手術傷疤恢復的美觀性。湯紹濤為琪琪量身定制了手術方案——在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實施微創手術。
“相較于第三代,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能為醫生提供更清晰、逼真的人體3D視野,放大手術視野。同時由于機械臂體積更小,手術的操作空間更大了,更便利于復雜的手術,在高清識別腫瘤邊界的基礎上,醫生可以將相關的血管、神經仔細分離出來,完整切除腫瘤,保護周圍正常組織。”湯紹濤說,新一代機器人的4只機械臂可旋轉540度,是人手活動范圍的3倍,創口僅在8毫米左右,讓患者出血量少、手術更安全、術后三日就能出院。
在第四代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小兒外科不到三個小時完成手術。當日,包括湯紹濤團隊在內,該院還有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團隊也開展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共完成12臺。
武漢協和醫院自2015年引進達芬奇機器人以來,該院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胸外科、肝膽外科、胃腸外科、胰腺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婦產科等在內的十余個學科已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至今已完成近4000例。
“未來,將還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神經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等多個學科將投入到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惠及更多病患。”該院手術室黨總支書記吳荷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