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遍布武漢市各街道(鄉鎮)的175個小型空氣質量監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武漢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入了精細化管理時代。
如何讓科技力量助力大氣污染防治?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今年8月,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二氧化氮列全市后10名,桐湖辦事處PM2.5列全市后10名。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統籌指導下,通過精細化管理,合力共治,這兩個街道迅速扭轉不利局面,讓空氣質量排名止跌回升,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桐湖辦事處10月份PM10、PM2.5指標雙雙位列全市前十名,名次大幅上升。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是如何做到的呢?近日,記者來到蔡甸區一探究竟。
網格覆蓋精細管理
在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的辦公樓頂上,有個2米高的銀白色金屬小房子,房頂上還伸出了幾個探頭,探頭周圍圍了一圈柵欄。
“這就是小型空氣監測站,個頭小能力強。”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綜合監督科負責人鐘華告訴記者,它能按國家標準監測方法監測空氣質量的六大指標,即: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氣壓等氣象參數。
站在樓頂遠眺,視野開闊,大樓正北就是東西走向的318國道,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大樓周圍綿延一片廠房。
每天,樓頂的小型空氣監測站都會定時將監測數據上傳,及時地顯示在鐘華辦公室電腦上的武漢市街道(鄉鎮)小型空氣質量監測站監控管理平臺上。
自從武漢開始在街道設置小型空氣監測站后,蔡甸區新增了9個。加上之前已建成的兩個空氣監測站——消泗鄉沉湖站和蔡甸街站,蔡甸區全區共有11個監測站,每個街道都能實現空氣監測。
“全區實現了全覆蓋,提升了我們的空氣監測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如今,鐘華每天都能看到整個區以及各個街道的空氣監測數據。
每一種數據就意味著不同的污染源,根據這些數據,鐘華可以結合天氣趨勢進行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量身定制工作方案
為了更好地把蔡甸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落細,除了線上及時收集、分析各種數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還根據各個街道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了“一點一策”方案。
記者看到武漢市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大氣污染防治“一點一策”方案中,不僅有各街道情況簡介、組織架構設置,還有大氣污染源清單、基本要求、管控措施、日常巡查發現大氣污染問題及其處理要求等。
鐘華告訴記者,每個街道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方案各有針對性。比如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以工業為主,而桐湖辦事處則以農林牧漁業為主,兩個區會針對不同地污染源開展針對性地工作。
以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道)為例,今年以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針對易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企業開展幫扶工作,推動企業完善治理設施,加強管理,目前已經幫扶了20多家排污量稍大的企業。
而桐湖辦事處因為以農業為主,工業企業、餐館相對較少,但存在秸稈焚燒的問題,蔡甸區分局建立了人防+技防相結合的監管體系,除了人員巡查外,還采用無人機、衛星、鐵塔熱成像攝像頭監控秸稈焚燒,可全天候24小時監控“火點”,有效地減少了秸稈焚燒污染。
合力共治效果顯著
為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改善轄區空氣質量,今年,蔡甸區制定了《蔡甸區2021年空氣質量改善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對各街鄉(開發區)空氣質量考核評分為空氣監測站點數據考核與大氣污染工作考核所得,每月在區政府常務會議上通報考核情況,每季度提供給蔡甸區考評辦。
同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防聯治工作機制讓各部門緊緊圍繞改善空氣質量這一核心目標協同配合、精準發力,效果顯著。
每當發現污染情況后,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一方面通知聯防聯治工作群相關單位,一方面調度第三方督察人員找出突出污染源,并通知相關責任單位進行整改并反饋。
武漢蔡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生態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冷雄偉告訴記者,蔡甸區經濟開發區工業企業有近2000家,部分企業因為工藝流程散發異味。同時工地比較多,318國道貫穿其中,這就導致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較重。
針對這種情況,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指導下,蔡甸區經濟開發區多管齊下,當地城管針對重點管控地段加大灑水頻次,對工地內裸土進行覆蓋,加強運輸車輛清洗。相關工業企業也配合環保部門進行整改,加強揮發性氣體的收集。
同時,蔡甸區經濟開發區對鄉村的秸稈禁燒加大了宣傳力度,建立了街道管控平臺,不斷加強巡查力度。
“全區和各街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分管負責人落實工作迅速有力,空氣質量相關指標改善明顯。”鐘華說。(通訊員徐敏、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