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康表示,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中,約60.5%的冠心病和腦卒中死亡,歸因于沒有達到幾項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分別是吸煙喝酒、體重指數、體力活動、飲食、血壓、總膽固醇和空腹血糖。若日常生活中努力糾正過來,完全可以避免發病。如何防血栓?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今天就為你講講血栓的那些“禍事”。
血栓 游走于身體中的“幽靈”
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劉昌偉表示,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管中的“血凝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造成突然致殘或死亡。
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動,也不會形成血栓。在特殊情況下,如血管有硬化,狹窄,損傷,或出汗過多、血壓過低、缺乏飲水等情況下,會使血流緩慢、血液濃縮黏稠、致凝血功能亢進或纖溶功能減弱時,則會打破這種平衡,使人處于“易栓狀態”。
劉昌偉指出,下肢深靜脈是比較容易發生血栓的部位,血栓堵塞靜脈的后果固然嚴重,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脫落,這可是致命的炸彈。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就會沿血液循環途徑: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最后引發肺動脈栓塞。肺若失去了血液氣體交換的功能,就會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如果急性期不及時糾正和干預,甚至致命。
人體靜脈有深淺之分,深部靜脈承擔了90%以上的靜脈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發生嚴重障礙,肢體腫脹疼痛,嚴重者導致肢體壞死而需要截肢。而許多人對深靜脈血栓栓塞認識不足,防范意識不夠,待到出現典型的下肢水腫時,不僅會給治療帶來困難,也容易留下后遺癥。此時,病人會突然出現患側肢體的腫脹、疼痛、軟組織張力增高,往往在活動后加重,而抬高患肢可緩解。但如果堵塞部位處于“交通主干道”,再加上處理不及時,就會引起嚴重癥狀,甚至威脅生命。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另一個嚴重危害是血栓后綜合征。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沒有進行規范治療,很難被有效清除,這些血栓不僅會阻礙血液回流,引起肢體反復腫脹,導致皮膚發黑潰爛,下肢靜脈曲張,甚至出現老爛腿。深靜脈血栓就好像潛伏在血管里的深水炸彈,一開始它可以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或是因癥狀輕微而被忽視,但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設想。
如何判斷是否自己有風險?
腿部和肺部的血栓會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身上不會出現一些預警體征或者癥狀。所以,對于每個人來說,了解哪些風險因素、體征、特定事件或者狀況能夠引起或者引發血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長時間住院會導致2/3以上的患者出現腿部血栓。這是可預防的醫院死亡的首要原因。
手術尤其是髖關節或者膝關節手術,還有癌癥手術,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風險。
長時間不運動:例如,需要臥床休息或者長途旅行時沒有站起來或者來回走動也會增加你的風險。
其他不能控制的風險因素包括:
孕婦:如果孕婦本身肥胖或高血脂,會使血液黏稠;若還有靜脈曲張,加上妊娠,那么靜脈血栓的風險會更高。懷孕期間不能隨便用藥,這時穿彈力襪(靜脈曲張襪),是預防下肢水腫非常好的方法。
高齡:80歲的人所承受的風險是40歲人的5至6倍。
家族史:家人曾經出現血栓,會增加靜脈血栓的風險。
肥胖:肥胖人患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2至3倍。
改變七個習慣,防住六成血管病
戒煙。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并刺激體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生活中要盡量做到不吸煙、遠離二手煙。
控體重。日常的飲食,保證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滿足身體所需即可,盡量不要超過熱量上限。同時,要少吃含熱量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快餐等。
常運動。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對降低血脂、血壓和體重效果明顯,還可舒緩壓力,愉悅身心。建議根據自己年齡、性別、體力等不同情況確定運動時間和強度。一般可多進行慢跑、快走、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次堅持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運動后心率加年齡以不大于170為宜。運動狀態以身體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后自感身體輕松為最佳。
合理飲食。飲食油膩會導致血脂增高,過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發血栓。建議日常飲食要減少攝入鹽、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多吃低熱量且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其他營養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雜糧、瘦肉、魚類或低脂乳制品等。
控血壓。血壓高時,血流對血管的沖擊力增大,使動脈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容易產生動脈硬化。不少人天然存在動脈擴張或動脈瘤,一旦血壓突然升高,動脈瘤破裂,會引起腦出血。因此,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大家平時少吃鹽,每人每日控制在6克內,多用蒸煮等烹調方法,少用醬油、味精等調味品。兒童、青少年也要注意血壓監測和預防。
控血脂。當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增多,易在血管壁上沉積并形成斑塊,甚至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導致急性心?;蚰X梗。建議飲食以少油為原則,少吃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及甜食,尤其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奶油、黃油等。
降血糖。在長期高血糖的作用下,動脈內皮細胞容易受損,血管壁的通透性也會變差,脂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進而導致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腦梗等疾病。建議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胡蘿卜、芹菜、燕麥、柑橘等,能延緩腸道吸收糖分。
3大方法遠離血栓
能早動不晚動。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臨床上老人徹夜打麻將、年輕人長時間玩電腦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覺腿麻想動時,可能已出現血栓。他建議在血栓發生前就盡早開始運動。
能主動不被動。坐長途飛機時,多數人會選經濟艙,由于空間比較狹小,腿部活動區域有限,可能發生深靜脈血栓,這種情況被稱為“經濟艙綜合征”。即使是公務艙和頭等艙,如果不主動活動,也可能出現靜脈血栓。王辰建議大家坐飛機時經常伸腳尖、勾腳尖,伸縮大小腿肌肉,同時多喝水,在稀釋血液的同時增加排尿。
能多動不少動。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內科教授李小鷹表示,有些患者怕傷口疼痛、滲血,就不動或少動,會增大靜脈血栓風險。平時虛弱無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時活動少,一旦生病更不愿運動。醫生應動員患者活動,并囑咐其預防跌倒。確實不能自行活動的患者,可先遵醫囑接受按摩,身體情況允許后在床上適當活動。
李小鷹提醒,已發現血栓的患者不建議按摩,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五個時刻喝水防血栓
起床后。早晨是人體生理性血壓升高的時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覺,排尿、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夏朋濱表示,起床后飲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從而降低血栓風險。一般來說,牛奶、果汁、冰水以及鹽水,都不適合作為早上第一杯水飲用,溫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選擇。
晨練前后。不少人都習慣晨練后喝水,夏朋濱提醒,晨練前就應少量飲水,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血液黏稠的風險,從而有助預防血栓。氣溫高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200毫升即可。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飯后半小時。飯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建議飯后半小時再飲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緩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后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下班前。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從而給血栓的侵襲提供了可乘之機。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別喝太多,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覺前。睡前應抿兩口水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會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時馬上喝幾口。
老人血栓四個早期信號
隨著年齡增長,老人血管彈性越來越差。當血管內皮受損、血流速度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時,血栓很容易形成。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把身體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形成心梗、腦梗、下肢動脈腫脹、肺栓塞等,嚴重時危及老人生命。血栓雖然危害大,但有一些明顯的早期信號。
1.睡覺時流口水。很多老人睡覺時會流口水,大部分是正?,F象。但如果發現老人口水經常朝一個方向流,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腦血栓。因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調,而睡夢中人體失去對肌肉的主動控制,口水便會流下來。如果老人睡覺時常流口水,即使沒有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嚴等癥狀,也應盡早去醫院檢查。
2.早起后眩暈。腦血栓發作前,70%的患者會出現眩暈癥狀,一般在早晨起床后發生。如果老人3天內出現眩暈的次數較多,或勞累工作后經常出現眩暈,就要考慮是不是血栓引起的。尤其是高血壓老人,更應重視。如果1天出現5次以上眩暈,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3.手腳發麻和腫脹。如果老人長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腫脹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動脈所致。當形成栓塞后,這一部分肌肉會出現缺血情況,皮膚變得蒼白,體溫下降,甚至觸摸不到足背面的動脈。時間長了,腿部就易出現腫脹,嚴重的還伴有疼痛感。因此,對于突然發生的手腳發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腦血管病變。如果一拖再拖,不僅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還會留下后遺癥。
4.胸部發悶和發痛。不少老人長期不運動或臥床靜養,易出現胸悶胸痛癥狀。因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現凝結而成的血栓,它們如果掉落并隨著血液流入肺部,會使患者出現胸部發悶和發痛的現象。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臟病發作的癥狀非常像,隨著呼吸疼,疼痛會逐漸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銳痛。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悶現象,需加以警惕。
多吃海藻、豆類,尤其是西蘭花、木耳等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損傷、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心病與中風風險。另外,還要重視防寒保暖、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調整情緒,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腦血栓發作有預兆
1.口眼歪斜或流口水。例如一側面部無力或麻木,微笑時發現嘴巴歪了,或刷牙時嘴巴兜不住水,甚至流口水。
2.偏側肢體無力,即“偏癱”,可分為上肢無力和下肢無力兩種。上肢無力的表現有持刀刮胡子時,突然感覺手臂無力以致剃刀落地;不能順利使用筷子夾菜;不能系扣子穿好衣服等。下肢無力則可表現為行走時向一邊傾斜、“跑偏”,甚至有“拖腿”的動作;行走不穩、步態異常;走路時不自覺地反復跌倒,尤其轉頭、仰頭時容易出現。以上情況要注意進一步發展成腦血栓的可能。
3.說話不利索。說話費力、“大舌頭”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4.視物模糊。由于給眼睛供血的動脈閉塞,或負責分析視覺的大腦中樞受損,病人可能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
5.突發頭暈。這是腦血栓極為常見的一個信號,表現為頭昏沉、頭悶感,甚至有天旋地轉、身體不穩、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覺,嚴重時可伴惡心、嘔吐、大汗等情況。這是因為大腦內負責協調身體平衡的部位出現了異常。
6.肢體麻木。尤其偏側身體麻木,往往就是腦血栓的警示。因為大腦不僅負責肢體的運動,還要負責所有的感覺,因此感覺異常也常是腦血栓的征兆。
7.愛犯困、嗜睡或者哈欠連連。比如,看平時喜歡的電視節目都能睡著,注意力不集中,哈欠不斷等情況,提示大腦供血不夠維持清醒,可能是動脈出現狹窄甚至閉塞。
8.頭痛。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痛,或原有的頭痛性質改變,多表現為疼痛持續不緩解,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
9.嗆咳、吞咽困難。吃飯或喝水時出現嗆咳,甚至吞咽費力,可以伴有言語不清楚、聲音嘶啞等情況,提示是負責咽喉部肌肉運動的神經或中樞出現了異常。
10、記憶力突然減退、讀寫困難。有的病人會突然叫不出人名、物名,不能正常地計算或書寫,或是老忘事兒。這提示負責高級思維的大腦皮層出現了異常。
5動作預防靜脈血栓
足尖運動:坐立,將雙腳腳尖著地,盡量與腳踝保持水平,以腳尖為支點帶動足部向后上下移動10至15次。
按摩腿肚:左腿自然彎曲,彎下腰用左手輕輕按摩小腿肚10至15次,換右腿依次重復,可有效促進腿肚血液循環。
足跟運動:坐立,將雙腳足跟著地,盡量貼近足踝,以足跟為支點帶動足部上下運動。向上移動時盡量向足踝靠攏,重復10至15次。
抱膝旋轉:坐立,雙手抱住左腳膝蓋,以腳踝為支點足部向左旋轉5至10次,向右旋轉5至10次,換右腳重復同樣的動作。(人民健康網綜合自生命時報、科技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