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錢一教授和她的團隊歷經20幾年的努力,通過對10萬英語單詞量的原始配方進行破解分析,論證了英語單詞的造詞規律和奧秘是以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為基礎,英語單詞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祖先的智慧成果,提出了中國人要重塑學習英語的自信,明確了只要基于目前的思維模式,稍加調整和發散思維,就能夠很輕松、愉快、速效地學好英語。
反問:外國人憑什么教中國人英文?

錢一教授
2019年5月20號,記者來到錢一教授辦公室,很驚訝地發現,一位三十來歲的英語專業女教授,辦公室居然放了一個大羅盤,這可是記者從業30多年來,還是頭一次看到。
錢一教授介紹說:“我們就是從這個羅盤來破譯英語單詞的造詞規律和奧秘的。我們將用10萬單詞量的原始配方來證明,英語單詞的造詞規律和邏輯就是基于我們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思維。”
記者覺得非常奇怪,英語怎么可能和《易經》結合起來?這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事,今天可還是頭一次聽說。
錢一教授介紹說:“世上本沒有語言,但人與人生活過程中,需要溝通交流,就需要一種媒介作為概念傳輸的工具,語言的產生就成了必然。那怎么產生語言呢?創造出來,那基于什么原理和依據來創造呢?每一個英語單詞的產生不可能是憑空臆想,隨機亂編的,其背后一定隱藏暗涵了一套完整的造詞規律和邏輯系統。我們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挖掘西方祖人在400多年前創造英語單詞的原理、依據和意圖,具體分析每一個英語單詞由字母組合所表達的含義。我們經過20多年的挖掘、驗證,最后找到了它的根源。我們今天大膽的提出:英語單詞的造詞邏輯是基于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思維,也就是自然。比如說太極,到兩儀,到四象,到五行,到八卦,再到64卦,一個基于象數理演繹裂變的思維邏輯。”
記者:“您說的感覺云里霧里的,能不能具體舉幾個例子,我雖然大學畢業過了英語四級,英語我還真忘了一干二凈。”
錢一教授:“不,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讓人覺得云里霧里的,覺得更難,更復雜。相反,我們要讓你知道《易經》的易,就是容易的易,要讓你們看到我們破譯出來的是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最人性化的方式來理解英語單詞,記憶深刻,靈活運用,真正做到英語能夠像我們母語一樣輕松自如,信手拈來。”
錢一教授隨手拿出一張白紙和一支筆寫下fair這個單詞,你看這個單詞 fair,你一看,第一感覺它是什么意思?記者想了1分鐘左右,然后就開始猜測:是“失敗”?是“花仙子,小精靈”?錢教授說:你再想想,不對,這可是初中學過的單詞,我們常用,常考,學了,用了,考了,過了,但現在不記得了,也不會用,等于沒用。你看我們現在怎么破譯這個單詞,fair,表示公平的、公正的意思,我們深入探索,為什么公平的,公正的,英語單詞要用fair來表示?西方祖人在造這個單詞的時候,他們一定冥思苦想,宇宙自然間只有什么是最公平的,最公正的?他們想來想去,可能也猜測過,天?地?風?火?雷?水?山?湖?等等,后來,他們他們可能突然想到,我們每個人生存需要呼吸空氣,只有空氣是最公平的,只要有空間的地方就會有空氣,所以fair中的air,就是空間,空氣,空中的意思,f就是漂浮的,懸浮的意思。只有空中漂浮的空氣是最公平的,所以fair,就是公平的,公正的意思。我們也做過無數猜測、論斷和求證,確實也發現,宇宙自然環境中,只有呼吸的空氣是最公平的,其他都不是最公平的(比如火是往上,水是往下,風是往某一個方向等等,都不是公平的)。后來我們也發現,這個英語單詞造詞也源于《易經》八卦中的乾卦,乾——表示天,天——就是天空,天空就有空間,空間就有空氣。我們漢語有一句俗語,經常說:上天是最公平的(為什么不說地、風、火、水等等其他的是公平的呢?)。一方面表述的是天空中懸浮的空氣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呼吸到的,那肯定就是對每個人是最公平的。你把公平的“平”字倒過來,就是我們的天平秤的形狀。你看每一個單詞蘊含的道理都太深刻了,反映的都是自然現象,源于自然,作用于生活實踐。
記者:“今天真的是長知識了,這樣記了,我估計這一輩子都不會忘了。那我可不可以提一個我認識的單詞,您看怎么分解記憶,就orange這個單詞,可以嗎?”
錢一教授:“可以啊!很簡單,你看orange是什么顏色,是橙色,你去觀察,自然現象當中,什么時候你看到的是橙亮亮的顏色。你看“o”就象是太陽,“r”就是上升,“ange”表角度,你去觀察,太陽剛剛升起時候的顏色就橙黃亮的,橙黃亮的。你看這里正好有我們的小朋友學了這個單詞,去觀察了日出,拍回來的照片,就是橙亮亮的,您看看。我們的教育方式,一定是激發他們的發散式思維,要讓孩子們自己學會觀察,不學會觀察,你永遠當不了科學家。更神奇的就是你看,orange表示橙色的,你再看橙色的橙是怎么寫的,左邊一個“木”,右邊一個“登”,橙色的橙,就是太陽從草木草叢剛剛登起來時的顏色,就是橙色。我們得出結論:英語和漢語表達的是同樣一個點,只是使用了不同的符合,殊途同歸而已。現在最可怕的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害自己,總是說我們要用英語的思維去學英語。我就納悶,我們正確的思維方式還要學他們不正確的,越學越糊涂,花了巨資,最終放棄。目前我們的研發結論就是:基于我們現有的思維模式,稍作調整,就可以很輕松地學會英語,靈活運用。”
記者:“錢教授,那是不是我們所有的英語單詞都可以這么拆分,通過背后隱藏的造詞邏輯,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體會單詞的深層涵義呢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目的呢?”
錢一教授:“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中國人學習英語最關鍵的問題——詞匯,我們要通過英語單詞背后造詞奧妙促進我們深刻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英語單詞表面。有關認知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是,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它,只有深刻理解的東西我們才能感覺到它,英語學習也一樣。目前我們破譯了近10萬單詞量,真的是一詞一太極,實在是太神奇了,有些單詞,它繞了幾個彎,比如說poison為什么表示有毒的,毒害的意思?我們通過幾個月才能破譯出來,這個過程雖然很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啊。其實簡單的說,和我們的漢字是一樣的,我們漢字倉頡造字的時候,都是驚天地,泣鬼神。比如說為什么漢字匹配的配,是由“酉”和“己”組成,表示匹配,搭配,相配的意思呢?因為“酉”是屬金,“己”是屬土,土生金,金藏在土里面,這才叫匹配。“酉”表示剛硬的性格,“己”表示憨厚的性格,一個剛硬,一個憨厚,兩口子日子才過的下去。我有一個朋友,兩個人都是多金,一直都是打不完的架,兩個人都太剛硬了,隨時動手就打,這能說相配嗎?反映的都是相生相克的原理啊,也是《易經》中的陰陽兩儀。”
再比如說:“師傅的師,我們為什么叫他師傅,師傅的“師”子,左邊兩條鞭子“?”,右邊一個“幣”字,也就是說有人不斷地鞭策你,讓你掙到人民幣的那個人,你才會叫他師傅呀。以前的人都是學手藝,師傅鞭策你學到手藝,你通過手藝掙到錢養家糊口,這樣的人,你就稱之為師傅,現在叫老師。”
再比如說,你提著籃子,就會有人問你,你籃子里提了什么“東西”?為什么不說:提了什么“南北”呢?你仔細想想,古人造字,實在是太有智慧了,不得不為他們點贊!
記者:“今天真的是碰上高人了,真的是大開眼界,那按照您這么說法,學英語根本不需要到國外去了?”
錢一教授:“英語本來就是我們中國人思維創造出來的,我們還跑到外國去學,只會越學越復雜,越學越學不會。你連詞匯都不理解,你就去練口語?就好像建房子地基都不打,就想建高樓?就好像米都沒有,你要我煮飯,還說要我煮什么樣的飯?可能嗎?我覺得要有一定的詞匯基礎,再進行口語訓練,是可以的。我經常有朋友給我吹噓,我們家小孩每天用電腦在網上和外國人對話,有興趣的不得了啊,結果沒過十天,怎么哄都不去了,為什么?他們交流什么都不在一個點,其實小孩感興趣的更多的是外國人的長相模樣,大人還以為這種方式真有效,一個季度好幾萬的學費。更匪夷所思的就是,很多英美留學回來的碩士生博士生,到我工作室做過測試,電腦隨機抽取40個單詞,基本上只能表述清楚2個到2個半單詞,說不出來,也看不懂。他們還狡辯說,我留學回來有兩三年了,很久沒說英語了,我想問你,你離開家鄉十年了,你還會說家鄉話嗎?同樣的道理。這只能說明:我們學習英語,到哪里去學,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你用什么思維方式去學習英語。”
記者:“按您這么說,說不定不久的將來,就會引起爭議:英語到底是中國的祖先創造出來的?還是西方祖先創造出來的?”
這么說吧,爭議歸爭議,我們將用10萬單詞量的原始配方來證明:英語單詞的造詞規律和邏輯就是基于我們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思維。
記者:“錢教授,這可能是我們國內在英語教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我想知道,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了您在這條路上苦苦堅持,走過了二十余年?”
錢一教授:“我本來就是英語老師,大學畢業就從事英語教育,一直發現我們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方面非常苦惱,有些人真的是苦惱的一輩子,從初中到博士考試,都要考英語,發自內心的一種惶恐,覺得英語害人,很多人因為英語荒廢了人生。我就在想,中國人這么聰明,能夠發明這么領先世界的高精尖技術,難道就被26個字打敗?其實我從十幾歲開始研究《易經》,我從14歲開始,每年把《易經》重讀一遍,每一遍感悟都不一樣,后來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三字經》、《孫子兵法》、《佛經》等等,一遍又一遍地看,理解經典的精華,結合英語語言的形成與發展,一個一個單詞去破解驗證,與祖西方人走入心靈對話,發現《易經》思維是英語單詞造詞規律的基礎,走到今天,其實我更多的是希望:
第一:能重塑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自信。我們要堅信,英語就是我們中國人祖先的智慧成果,我們不需要改變思維學習英語,就用現在的思維,稍作調整和發散思維,就能夠很輕松、愉快、速效的學好英語。
第二:我們能用最精簡的時間會好英語,那么我們就可以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高精尖的專業領域技術,領先世界,讓中國的中庸之道與宇宙合為一體,造福人類。”
記者:“太謝謝,以后和錢教授一起來學習英語。”
錢一教授:“一起學習,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