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一場面向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家長的“學業規劃會”在漢口三陽路一家以奧數著稱的培訓機構舉行。據了解,由于場地僅能容納兩百余人,活動主辦方不得不事先在邀請函上注明“憑邀請函入場,僅限一名學生家長參加”。
“主要是在培的學員家長,也有一些想報名但這一季沒報上的家長。”該培訓機構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今秋的新學員報名早已結束,三陽金城校區、螃蟹岬校區、光谷校區的一二年級總共開了30個奧數興趣班,其中一年級6個班,每個班約30人。對比前兩年,一二年級學員增加了30-40%。
“我們報晚了,秋季班已經額滿了,只能等一年級下再上了。”雖然沒能報上名,家住臺北路的王女士昨日一早還是專程來到該培訓機構領取邀請函,“也不確定小孩適不適合學,反正班上有同學已經開始學了,我們先來聽一聽,提前做個規劃也好。”
不學怎么考?
家長紛紛為分班“搶跑”
這么早加入“奧數大軍”有必要嗎?一二年級的孩子能吃得消嗎?采訪中,記者不禁提出質疑。
“我也說不好。”王女士直言困惑。兒子現就讀于江岸區某知名小學一年級,開學不到一個月,她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班上的孩子幾乎都在搞校外培優,少則一兩項,多則五六項。她以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非是上些體藝方面的興趣班,當聽說有的孩子已經把奧數、英語、作文提上培訓日程后她驚呆了。“印象中這些學科應該是到了三年級以后才上的吧?怎么現在一年級就開始了呢?”結果同學家長的一席話讓她慌了神,“三年級再搞就遲了,一二年級不跟著學,三年級分班考怎么考?只能當‘炮灰’了。”
“學不一定能成事,不學肯定進不了最好的班。”已是資深奧數“陪讀媽”的張女士的觀點很是犀利。張女士說,兒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奧數,起初她的態度只是邊學邊看,身邊也有不少同事說她太心急。一二年級是興趣班,老師通過邊學邊玩的方法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到了三年級后,兒子順利考進了競賽A班,雖然排位中不溜秋但始終在第一梯隊里。而兒子的一個好朋友,在校學習成績相當出眾,學奧數是幾進幾出,結果今年分班考考砸了。“奧數圈”的學生和家長都知道,分班不僅僅是為了分層教學,更大的意義在于平臺不一樣,競賽班的孩子不僅僅更容易出成績,也是各名優初中爭搶的“苗子”。
起步晚更累?
文科爸爸陪成奧數“明星老爸”
“如果孩子感興趣,我認為還是早點起步好,不然就會像我當初那么累。”家住新洲的劉先生如今已是奧數圈里的“明星老爸”,在與兒子一起跨區培優的兩年里,總結出一套“奧數不離父子兵”的理念。
劉先生說,兒子真正接觸到奧數是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初衷就是為了增加上優質初中的“砝碼”。那年暑假,父子倆慕名來漢口學習奧數,因為沒有“根基”,兒子只考進了精英B班,缺乏奧數思維訓練,兒子有時候一兩個小時做不出一題。無奈之下,他給報了“套讀”,也就是三四五年級一起上,為了鼓勵兒子,他這個文科班出身的老爸還陪著兒子一起研磨奧數題。每次課結束,他都會讓兒子回家冥想,把當天所學的內容想一遍,再把老師講的知識點結合自己消化后的精華寫一遍。每份試卷他都會復印三份,讓兒子隔一段日子做一遍加以鞏固。就這樣兒子一步步從精英班考進競賽班,并在奧數杯賽中斬獲一等獎。小升初時,中心城區的優質初中紛紛伸來“橄欖枝”,最終他們選擇了離家更近條件更為優惠的新洲一初。兒子的“牛蛙效應”也讓他在家長群中名氣漸漲,一些熟人、朋友紛紛將孩子交給他調教。
你送孩子學嗎?
半數家長很糾結:不想又怕誤事
有著武漢民間奧數培優帶頭人之稱的劉嘉多次在不同場合表態:奧數是少數孩子玩的“思維體操”,而這個比例約占同齡孩子的5%。盡管有關教育部門多年明確表示“小升初”不得與競賽成績掛鉤,但奧數培優低齡化趨勢還是在家長的焦慮中洶涌來襲。
“你會送孩子學奧數嗎?”針對這一問題,連日來記者隨機采訪了近百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家長,結果有四成家長表示“暫時不會”,余下六成家長中有十余位表示已經報了數學興趣班,其他家長態度糾結,一方面不想過早把孩子送進類似的培訓班,但又擔心別的孩子“搶跑”導致自己孩子掉隊。
武漢市教科院有關專家認為,奧數披上升學利益的外衣后就被“妖魔化”了。奧數有其特殊性,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適當拓展并無不妥,但如果演變成一種“全民運動”就變味了。奧數培訓低齡化趨勢是市場供需共同推動的,家長要理性思考冷靜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