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家嶺長江文明溯源 七十載風餐露宿奉獻
——紀念屈家嶺遺址發現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
本網訊(通訊員劉志俊 楊婉婷) 時值屈家嶺遺址發現70周年之際,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考古專委會指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門市文化和旅游局、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管委會主辦,荊門市博物館、屈家嶺管理區教育文化和旅游局、荊門市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屈家嶺遺址博物館)承辦的“逐光而行·追溯傳承—紀念屈家嶺遺址發現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召開。
(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28日上午8點30分,研討會開幕式正式啟動,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易俊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級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委會主任趙輝等重要嘉賓出席并致辭,開幕式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方勤主持。
開幕式上,易俊洲書記在致辭中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把文物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讓我們備受鼓舞激勵,同時深感責任重大。易俊洲書記對遺址保護和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對所有參與屈家嶺遺址發掘和保護的考古先賢和專家學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表示在未來,將探索構建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的全域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為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貢獻更大的力量。趙輝教授則從學術角度,對屈家嶺遺址的考古價值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對遺址未來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來自指導、主辦、承辦單位的相關領導嘉賓和特邀代表等6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旨在回顧屈家嶺遺址發現七十周年的壯闊歷程,聚焦屈家嶺遺址和屈家嶺文化研究的前沿話題,總結學術研究成果,探討未來發展方向,分享最新學術見解,碰撞思想智慧火花,推動屈家嶺文化及史前文明研究的深入發展。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屈家嶺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陶洋首先匯報了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的回顧與思考,他詳細介紹了屈家嶺遺址的考古歷程和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十多年來駐屈家嶺遺址考古的心路歷程,最后,對屈家嶺管理區對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給予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向大家解讀《兩湖平原的治水模式》,從地理水系分布出發,深入解讀屈家嶺遺址與長江流域其他史前遺址治水模式的異同,為與會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楊玉璋教授主講了《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考古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對屈家嶺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碳化粟等史前農業遺存的分析和研究,通過對農業作物的研究推測屈家嶺文化時期的農業環境以及屈家嶺文化在其他地區間的傳播與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員分享了《屈家嶺——湖北考古肇始地》,回顧了屈家嶺遺址考古發掘的歷程,詳細介紹了首次考古發掘工作的情況,以及屈家嶺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上午10點30分,與會人員前往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中參觀了屈家嶺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站、紀念屈家嶺遺址發現七十周年特展和鄭畈水壩考古發掘現場。
(參會專家趙輝參觀屈家嶺遺址博物館)
(考古隊長陶洋向參會專家介紹鄭畈水壩的發掘工作)
(學術研討會專家交流現場)
研討交流環節結束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荊門市屈家嶺遺址保護中心等單位代表拜謁了屈家嶺考古學家紀念園,表達了對湖北考古奠基人張云鵬和王勁先生的無盡懷念與感恩之情。
(會議代表拜謁屈家嶺考古學家紀念園)
(紀念屈家嶺遺址發現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