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懷文
人們常言:這世界瞬間花樣翻新,這時代步伐快速邁進,一覺醒來好像一切都變樣了,真有點趕不上趟的感覺呀。
事實證明:一切皆變,無物常駐。變化發展,是萬事萬物的另類存在方式。所有事物,包括自然萬象、人類社會等等,總是處在恒久的運動發展之中,流變不已,不可抗逆。
東風浩然,萬象更新,這是春季的變化;七月流火,綠肥紅瘦,這是夏季的變化;“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是秋季的變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是冬季的變化。陰晴冷暖,花謝花開,風卷云舒,日出日落,四季更替,這是歲月的變化。
從“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從孫行者的七十二變,到當代歌星的“愛情與娛樂八十一變”,無疑不在詮釋社會歷史的一個底蘊:變,變,變。
“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置身于變幻無窮的浩茫廣宇,蘇軾發出如是深沉嘆惋。是的,人生是一個有限的幻化無常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局限,都有缺失,都有待塑造,有待完善,有待完成。因之,“莊生曉夢迷蝴蝶”式的迷失不可避免,“舉世皆濁我獨清”式的際遭不可避免,“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式的愁緒不可避免。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孔仲尼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兩位先哲從不同向度感受到了時間對個體生命的壓迫與威脅。時間三維性,使過去、現在及未來成為一個滲透、融匯、互動的整體。時間永無終點,變化永無終結。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置換成當下話語體系,即:我懷疑故我在,我變化故我在。因為精神的本質在于懷疑,而懷疑的特質就是尋求變化、變通與發展。人的理性與智慧的價值在于:能夠在變幻莫測的無常中預知新變化,適應新變化,進而掌控新變化,防范于未然,以不變應萬變;能夠改變逆境,突破重圍,謀變,圖變,善變,在小變中創造大變,在漸變中創造突變,處變不驚,從容淡定,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