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懷文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了解一個人的死,同了解他的生同等重要。斐聲世界的語言藝術大師老舍之死,具有一種令人揪心的悲情色彩一一那就是他用“低于塵埃”的一種死亡方式去解讀一個深沉的謎底。
當置身于走投無路、生不如死的人生最后時刻,老舍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當作一塊“生活的拌踋石”扛在肩上,重重地投進1966年8月24日的北京太平湖之中……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滿族人。他一生的履歷軌跡大致如下:19歲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后,從事教育工作;25歲赴英國倫敦大學任教,5年后回國途中游歷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新加坡等國,之后回國先后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訪問,建國初期回國工作。
老舍的一生,可以說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寫萬卷書的一生。終其一生,他在北京生活了42年,在國外教書、講學、游歷度過了10年,在山東、重慶及武漢等地飄泊了15年。
他一生勤勉拼進,博學多才,27歲時開始著書立說,可謂“唱作念打”樣樣俱佳,除詩歌、散文、雜文、小說、戲劇這些常規文體外,還創作發表了大量的京劇、相聲、墜子及數來寶、小曲藝等民間藝術作品。他發表的作品總量累計超過800萬字。
比如文壇“勞動模范”“人民藝術家”“語言藝術大師”這一系列名號,對他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據說,老舍如果不死,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很可能就是他了。
呵呵,在斗爭哲學思想深入每個人骨髓、傳統道德完全淪喪的沒有理智沒有人性的瘋狂年代,老舍“憤而一死”,用性命來保全人格,誠如作家王朔所言:“就人之所能,他已經做到了極致。”
如果說,老舍之死是“低于塵埃”的不得已之舉,那么臺灣作家三毛之死,則是蓄謀已久的“接近天堂的飛行”。
三毛,本名陳平,祖籍為浙江定海。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慶,5歲時隨家人遷居臺灣。
極度自尊自愛自強的三毛,命中注定為文學而生。中小學時代,她幾乎讀遍了世界文學名著,如《簡愛》《三劍客》《呼嘯山莊》等一系列作品。有人說,她一生所讀的書比一般人十輩子讀的還多。
為了文學,她曾到臺灣文化大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德柏林歌德語文學院、美國伊利諾大學求學深造。為了文學,她曾用3個多月時間繞球旅行,走過59個國家,走遍千山萬水。
她視文學為生命,曾7天7夜玩命寫作,幾乎不吃飯,不睡覺,足不出戶,謝絕交往,六親不認,進入一種癡瘋狀態。她創作的《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等代表作品,曾暢銷兩岸三地,產生過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
極度敏感、自卑、自棄的三毛,一生產生過許多次自殺念頭。讀初二時,一次數學老師的羞辱性體罰,使她選擇了自殺;首次走進婚姻殿堂時,未婚夫突發心臟病猝死,第二次讓她選擇了輕生;深愛的丈夫荷西因工夭亡,使她吞下大量的安眠藥,又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對于關注度超過當時“海灣戰爭”的1991年1月4日的三毛上吊自殺事件,美籍華人作家馬中欣在他的《三毛之謎》這本紀實作品當中,有如下解讀:
此時的“三毛不是陳平,而是一個自我分裂、虛構出來的人”,她以死亡作為新生,毅然決然地去進行一次“接近天堂”的飛行,已經是無可厚非的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