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優質資產荒、項目荒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運用呈現哪些新特征?存在哪些新挑戰?這或許可從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下稱“保險資管協會”)最新披露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注冊數據中窺見一二。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保險資管協會共計注冊保險資產管理產品115只,同比增長15%;注冊規模2329.71億元,同比增長32%。
保險資管協會副秘書長陳國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規模上升明顯,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行業,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數量略有上升,這其中投向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項目數量增加較快,對民生項目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此外,股權投資計劃數量和規模大幅上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未來風平浪靜,如市場主體注冊數量和規模集中度仍然較高,個別交易對手集中度相對較高等問題依然存在;煤炭和不動產行業風險增大,信用事件頻發;在地方融資平臺政策影響下,資產管理機構上報的項目更加復雜、更加個性化等。
對于這種情況,陳國力表示,應該堅持“疏而不堵、防而不畏”的發展思路,對市場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疏川導滯,對潛在的風險及時提示,防患未然。
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規模上升3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保險資管協會注冊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規模上升明顯:注冊數量41只,同比增加3只;注冊規模925.53億元,同比上升34%;平均注冊規模22.57億元,平均期限7.26年。
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行業,前一領域注冊數量17只,注冊規模539.49億元,同比增加178.94億元,同比上升50%;后一領域為11只、178億元;二者注冊規模分別占債權投資計劃注冊規模的31%和10%。
同期,注冊不動產債權計劃59只,同比增加6只,占債權投資計劃注冊數量的59%;注冊規模819.18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占債權投資計劃注冊規模的47%;平均注冊規模13.88億元,平均期限4.74年。
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中一部分是商業不動產。1-10月,商業不動產的注冊數量44只,同比上升5%;注冊規模610.1億元,同比上升9%,占債權投資計劃注冊規模的35%。另外一部分是棚戶區改造等民生項目。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中投向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項目13只,超過去年全年9只的數量,注冊規模186.78億元。
對于上述數據,陳國力表示:“這說明保險資金對民生項目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保險資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此外,保險業通過債權投資計劃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同期,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363.6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建設578億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671億元。”
市場集中度較高
近兩年以來,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在支持民生、服務社會經濟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現實問題值得行業多加關注。
陳國力對此表示:“從注冊數據來看,市場主體注冊數量和規模集中度仍然較高,并且呈現上升趨勢。以注冊數量為例,1-10月,共計有21家資產管理機構注冊100只債權投資計劃。此外,個別交易對手集中度也相對較高。同期,注冊的債權投資計劃共計涉及71家交易對手(償債主體或擔保主體),并且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商業不動產行業。”
事實上,除上述問題外,保險資金的運用還存在深層壓力,陳國力坦言:“2016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影響,注冊工作面臨新情況、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煤炭和不動產行業風險增大,信用債券市場違約事件持續發酵,信用事件頻發。此外,煤炭行業去產能逐漸加快,行業風險持續暴露。”
“二是地方融資平臺政策及影響仍不明晰。《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通知》及后續相關政策的調整和落實仍存在解釋空間。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市場機構對相關政策的理解莫衷一是、有待明晰,從而在債權投資計劃項目推進上面臨一定難度。”
“三是資產管理機構上報的項目更加復雜、更個性化。在目前融資平臺政策不太明朗、信用違約事件頻發條件下,債權投資計劃發起設立中面臨的合規問題日趨復雜,需要耗費更多精力關注個案問題,查驗的任務更繁重。”
為此,陳國力表示:“保險資管協會將圍繞‘防風險’與‘促發展’兩大主題開展工作。具體而言,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早預警、早提示,掌握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的主動權,防范信用債市場信用違約事件向債權投資計劃市場蔓延;加強注冊工作的全流程、多維度管理,完善產品注冊系統,使得注冊業務更為規范和高效;推進債權投資計劃《募集說明書》標準化工作,并且根據最新頒布的《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修訂查驗表格并向行業發布;探索保險資金投資PPP項目的新路徑,以及保險資金助力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