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織補”和“微改造”這兩個概念從五湖四海集團總裁何利耀口中說出來時,中華工商時報記者眼前一亮。位于廣州番禺區的洛溪村,有大片的舊建筑。2013年,五湖四海集團開始在這里策劃、建設一個樣板工程“廣州漁人碼頭創新社區”,短短兩年,首期40萬平方米已經完成。
和以往房地產開發大拆大建不同的是,五湖四海集團采取的是一種定義為“織補”的微改造手法,讓這40萬平方米的建筑“舊貌換新顏”。何利耀介紹說,所謂織補,就是在保留建筑物主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對建筑物的空間布局、內外裝飾進行有創意的改造、再造,注入現代化的人文色彩。織補不是傷筋動骨,而是肌理改造。在操作過程中,他們采取了建筑肌理織補、內部交通系統織補、公共交通系統織補等方法。經過精心的織補,往日灰蒙蒙一大片的破舊建筑,成為今日色彩斑斕的、充滿活力的集“文、商、旅、電、創”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社區,成了廣州人白天工作、夜晚休閑的一個最佳去處。
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過去破舊、單調的華僑倉庫,變成了如今充滿生機、動感、并有綠植點綴的“星坊60華僑倉”;過去滿地垃圾、道路坑坑洼洼的洛溪綜合批發市場,變成了如今既有玻璃幕墻緊密包裹、又有開放式時尚露臺的“LOFT54上市培育孵化基地”;過去電線縱橫、閑置不用的鞋廠,變成了如今一派嚴謹、莊重色彩的“SOHO54社區創客空間54孵化器”;這里既有創客公寓、創客餐街,又有路演中心、緩跑江徑,還有樂活體驗營、創意集市。各色樣式、各種造型的電動載客汽車穿梭其間,滿目蔥蘢,讓人目不暇接。
在首期完成40萬平方米改造之后,漁人碼頭二期60萬平方米的社區建設也已啟動。何利耀介紹說,二期建設還會通過“織補”的微改造手法,賦予城中村新的內涵、新的生命,實現美麗鄉村中國夢。他還透露,計劃中的一個摩天輪將在明年落成,這個摩天輪外號“廣州眼”,將成為廣州的一扇窗口。
“‘滿天星斗烘托一輪明月’,完全建成后的廣州漁人碼頭創新社區一定會成為廣州的城市會客廳,是廣州的城市旅游地標。”何利耀說。
據介紹,五湖四海集團這種通過對“三舊物業”進行微改造,獨創的“生產、生活、生態”無縫連接的新平臺經濟,已經成為廣州市“城市更新”政策研究的課題案例。
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同時了解到,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不少城市加大了對舊城區的改造升級力度,廣州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15年3月,廣州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城市更新局”。廣州市政府表示,未來廣州發展的潛力和發展重點將是以存量土地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重點在“舊廠房、舊村莊、舊城鎮”的改造,著手推進舊城成片連片區域的改造。
作為一家有敏銳戰略眼光的民營企業,五湖四海集團不僅在2013年就開始了漁人碼頭的建設,在廣州成立“城市更新局”、“三舊”改造成為廣州市發展的戰略方向后,又聯手平安證券、南粵基金,共同成立、啟動了“城市更新發展基金”,為廣州的“三舊”改造注入了新的動力。
何利耀說,五湖四海集團的模式既不占用土地指標,又能美化城市。從政府的角度,我們將土地循環使用,節約集約;從市場的角度,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年輕的創業者需要這樣的空間與平臺。該創新模式,既能符合時代大勢與國家戰略,又能貼地氣。既解決創業就業問題,又能有效地盤活閑置低效能用地,提高了區域環境,升級了區域產業結構,提升了舊有物業及周邊土地的價值,增加了政府財稅收入。
何利耀說,廣州漁人碼頭創新社區是一個樣板。這個樣板做好后,五湖四海集團會向廣東、向全國進行推廣和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