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張烜、張奉春、唐福林教授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對自身免疫病(AID)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進行了長達16年的系統研究,通過揭示AID發病機制的關鍵環節和分子、創建高敏感特異性診斷技術、創新開展靶向免疫和中成藥治療研究,建立和推廣了AID的中國治療方案和新技術,將我國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和診治研究提高至國際領先水平。日前,該項目榮獲2018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自身免疫病代表疾病有紅斑狼瘡(SLE)、類風濕關節炎(RA)等,患病率和致殘致死率較高,臨床表現復雜,易漏診誤診。相當大比例病人對糖皮質激素和常規免疫抑制劑療效欠佳,往往會產生諸多副作用,明確AID發病機制、提升診療技術尤為重要。
項目團隊從臨床問題出發,開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以RA研究為例,項目組通過嚴格的臨床前瞻研究證實了中成藥雷公藤多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成功率達76.8%,高于國際甲氨蝶呤方案。該研究在國內外首次證實了雷公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將低廉有效的中成藥雷公藤帶入國際社會視野。
項目團隊還開展了從AID發病機制到診斷治療的多維度全鏈條研究,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口腔和腸道菌群及代謝對AID免疫異常的重要調控作用和干預意義;從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多組學研究入手,首次揭示AID系列關鍵靶點分子PTEN/miR7/CD200/BAFF等和特殊調節性T及Vδ2細胞等,在AID發病、器官受累、療效及預后預警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價值的診斷標志物和治療靶點;從宏基因、分子、細胞和免疫影像等方面建立AID診斷模型,突破AID因缺乏有效標志物造成漏診和誤診的瓶頸,實現AID精準診斷;項目團隊率先開展的B細胞活化因子(BAFF)單抗等靶向治療臨床研究為AID提供了治療新方案。
目前,項目團隊相關研究獲得17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多項成果已向臨床推廣應用。項目研究成果也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在《自然·醫學》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00余篇,被國際期刊總引用次數逾萬次。(陳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