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
三八“婦女節”,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什么樣的女性才適合過這個節日,多少歲的女性可以被定義為“婦女”?百度顯示,在官方辭典中,婦女的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在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按這個標準,14歲以上的女性都是“婦女”。以“成年”為標準,法律層面還有一個界定,即年齡滿18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這個角度講,年滿18周歲、有完全行為能力、可以完全以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女性可以稱之為“婦女”。
但在當今社會公眾的意識中,一般認為已婚女性或有過生養的女性才稱之為“婦女”,這并非“生理學”層面的定義,拋開傳統的觀念,我們或許可以從“成人”的角度來重新注解“婦女”這個詞給人的印象概念。這一定位顯然有悖于新一代女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女性不愿自稱或被稱之為“婦女”的原因。所以,為規避這種尷尬,現在的商家、年輕人創造了一系列以“女神節”、“女王節”等命名的節日代名詞,這或許更能彰顯這個節日帶給人的多元價值效應。
現今,婦女的社會地位在變化;婦女的社會定位賦予角色化;婦女角色相應社會化;性別角色刻板;婦女效應印象等。從根本上講,其圍繞的核心是,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強調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等領域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崗位同工同酬等社會現象層遞出現。換言之,一個“成人”后的女性是能夠以獨立、平等、自由的身份進行社會活動的。而這層意義的實現既與女性個人生理、心理的成熟度有密切關聯,而又取決于整個社會是否接納女性群體,為女性的合法權利、權益的伸張、及個體生命的自我塑造提供大平臺好環境。例:國家出臺有效政策措施扶持鼓勵女性創業者、制定實施綱領完善保護女性權益,世界接納女性群體,各國政要職能部門接受更多女性進入首腦高層,參與智庫建設。
當前社會,尊重女性的共識有望達成,但社會上,某些歧視婦女、漠視女性的現象仍然廣泛存在。例如一些人對“女博士”存在偏見,有些用人單位對年長女性不接收,一些偏遠農村不允許婦女上桌吃飯等。在這些陳舊陋習觀念下,它不同程度的阻礙了女性群體成長的現實因素,也阻礙了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發展。回顧周圍環境,現在的女性真的不容易,雖然現在很多女性不必只圍著廚房轉,但肩上家庭的擔子卻在不斷加重。在做好傳統賢妻、良母、孝媳和孝女的同時,還得扮演更多的社會不同角色。家和工作中的每一點成績,都是她們拼勁全力,在10厘米高跟鞋下一步一步踩出來的。在學習、生活、工作的舞臺上女性群體不同切換著場合,變換著不同身份。她們中有著很多韌性的女性經常和男性同臺競技,明顯身體柔弱的她們卻從未退縮,依然行在崗位最前方。在職業的槍林彈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擔當,為了職業人生的高度,事業發展沖鋒陷陣燃盡生命。
社會是復雜的,“婦女”是一個泛化的不褒不貶的概念,無法從年齡上定義,也無法單向的思維去定義,這個概念也在隨著時代觀念的變遷不斷發生著改變,但基本的準則是不變的。生活是最大的政治,這句話通俗一點講,女性群體不論是教育的平等,社交的自由,還是選舉的權利,歸根結底是在囊括生活的平等、自由與權利的同時,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真諦。從這個角度講,當一個女生開始關心生活、關心政治、關心傳媒的時候;當她開始以自己的“女王”的身份去愛護自己的時候,她便是一個成熟意義的女性了,也是成人意義上的婦女了。
每一個階段都賦予女性不同的使命召喚,女性的魅力是在不同時期完美自己的同時,為了夢想驅使著自己前進,但完美的女人源于自信與健康,健康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基礎,自信是女性面頰那一抹紅暈。女性是半邊天,愿半邊天能照耀一片天,綻放異樣光彩奪目天穹!
(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