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親們還沒有全部脫貧,他們什么時候過上小康生活,我就什么時候撤退!”2018年3月,“90后”第一書記黃升棟任滿后,毅然選擇留任,誓不脫貧不罷休,不達小康不撤退。
時光倒回2015年10月中旬的一天,廣西賀州市鐘山縣燕塘鎮聚義村村委的小樓前聚滿了人。聽說有人要來幫大伙脫貧,村民們迫不及待要一睹這位第一書記的真容。
“他才25歲,跟我兒子一樣大,恐怕不靠譜。”“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村民們議論紛紛。
“我是眼看著大伙的眼神從渴望到失望,那場面一輩子忘不了。當下就覺得這副擔子很重,不能辜負組織的重托和村民的期待。”黃升棟回憶道。
黃升棟騎著摩托車走村入戶
黃升棟是賀州市八步區人,不會說鐘山縣當地土話。為了突破交流障礙,盡快了解村民生產生活情況,黃升棟買了一輛摩托車,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意。通過摸底,黃升棟發現,全村12個屯只有2個屯通路,村民出行難亟待解決。“屯里這條路,春天被泥困,夏天被水淹,孩子不能再困在這窮山溝啊!”盤龍屯村民曾哭著對黃升棟訴說出行難。
掌握了一手情況后,黃升棟立即向鐘山縣扶貧辦匯報,并在最快時間內爭取到建設資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聚義村12個屯于2017年初全部實現道路硬化。“可以說是修路這件事真正讓村民對我改觀了,覺得這個年輕人信得過、能干事,他們也開始愿意跟我用普通話交流。”黃升棟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為了帶富村民,黃升棟探索了很多產業發展路子。黃升棟一開始瞄準了金銀花種植,金銀花不僅市場前景好,而且已經在附近的花山鄉種植成功。為此,他組織了村干部、村民代表去實地取經。然而,就在金銀花項目準備落地聚義村之時,大部分村民卻選擇了退出。
這對于黃升棟來說,無疑當頭棒喝。經過反思,他認識到村民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居多,對于新項目有技術擔憂。“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村民,應該尊重村民自己的發展意愿。”——黃升棟在駐村工作日記中寫道。
受挫后的黃升棟調整了思路,根據聚義村的實際,脫貧產業不宜求大求全,貧困戶按照自身情況發展小而精的產業未嘗不可。貧困黨員莫顯軍打算利用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搞養殖,卻在養殖品種上舉棋不定。
“養牛周期長、成本高,還貸的時候可能牛都還沒賣;養竹鼠有技術門檻,你需要鉆研一陣;養豬的話,你有經驗,不過母豬的品種要認真挑選……”黃升棟為莫顯軍作了一番細致的謀劃。最終,在黃升棟的幫助下,莫顯軍從湖南永州引進了新品種母豬,不僅自己摘掉了窮帽,還成為了遠近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黃升棟實地了解貧困戶陳光義的養雞情況
說起村里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43歲的貧困戶陳光義豎起了大拇指,“人是真的年輕,可也是真的能幫到我,雞苗、飼料這些都是他幫我張羅來的。”陳光義養了100只雞和7只山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功夫不負有心人,聚義村于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
2018年9月初,大頭菜滯銷。一年的辛勞打水漂,女兒上學的學費也沒著落,看著堆放在屋里的5000斤大頭菜,貧困戶謝留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正常的銷售渠道行不通的情況下,黃升棟替謝留云聯系了縣里幾家大頭菜加工作坊。然而,加工作坊僅僅收購了幾百斤大頭菜,剩下的4000多斤大頭菜繼續無人問津。
“不能坐以待斃!”黃升棟一邊在朋友圈為謝留云吆喝賣大頭菜,一邊動員后盾單位鐘山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幫忙。3斤、5斤、10斤……5天時間不到,滯銷的大頭菜全部售出。
起早貪黑務農不易,謝留云的女兒因為心疼父母,曾一度想要放棄學業,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把她勸回課堂、替她墊付學雜費的正是黃升棟。
“我也是從貧困中走出來的人,要不是當初我父親堅持,我念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黃升棟說,“讀書是貧困學子走出貧困的最好出路,我不能眼見這一家人陷入貧窮的怪圈。”
黃升棟與聚義村村民合作社負責人毛瑞峰查看水浸菜長勢
黃升棟的第二屆任期還有兩年,他正盤算著把水浸菜做成聚義村的招牌產品。腌制后的水浸菜,酸辣爽口,是鐘山縣群眾餐桌上常見的食材。在聚義村村口,試種的26畝的水浸菜長勢良好。據聚義村村民合作社負責人毛瑞峰介紹,這批水浸菜3月可采摘,再腌制1個月便可推出市場。“爭取以后大家提到水浸菜,就能想到聚義村!”黃升棟干勁十足。(完)
(責編:陳露露、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