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第一屆武漢市治水年會在漢舉行
本網訊(通訊員:何聰)第一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年度論壇暨第一屆武漢市治水年會于11月4日-5日在武漢舉辦,年會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倡導支持下,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武漢市城市規劃協會主辦,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武漢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承辦。本屆年會的主題為“治水與營城”,以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對中國城市治水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國內外與會代表300余人出席。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規劃院,荷蘭ARCADIS公司以及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市文聯等知名院校的專家圍繞大會 “治水與營城”的主題,展開了熱情、激烈的發言和討論。
在本屆大會的開幕式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邵益生、湖北省住建廳副廳長傅繼成、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楊維祥分別致辭,住建部城建司章林偉副司長闡述國家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背景與舉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楊保軍院長介紹了中國的治水營城史,ARCADIS公司資深水務專家MASSIMO ENDRIZZI介紹了歐洲凈水行動歷程,知名作家池莉講述了大武漢的水文化,杭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辦公室湯海孺副主任描繪了五水共治讓杭州更美麗的藍圖,武漢市國土規劃局何梅副處長介紹了武漢理水營城、建設濱水生態綠城的實踐。
隨后舉辦的分論壇,與會專家和代表分別從 “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與設計”、“海綿城市建設的建管機制”、“水環境治理的應急與謀遠”、“城市內澇防止的理論創新”等專題,就體系建設、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等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在共同實現健康城鎮化并通力合作進行相關研究等方面達成了一致共識。
據來自武漢城市規劃專家介紹,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水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要做足做好水文章,大力推進“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濱水生態綠城。武漢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進一步提出,創新“大湖+”模式,落實長江大保護,加快濱水生態綠城建設,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武漢得天獨厚、地處古云夢澤故地,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譽,長江、漢水等10條河流匯聚于此,百個湖泊密布全市。武漢的水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均衡的水系網絡分布,形成了“兩江八水、百湖鑲嵌、河網密布”的生態本底;二是充沛的水資源條件,我市水域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4,水面率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三是多元的水空間形態,河、湖、庫、渠等水域類型豐富多樣,全市5公里以上河流共165條,大小湖泊166個,水庫289座,主要港渠118條;四是獨特的城水空間格局,長江、漢水在市區中心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鼎立的獨特格局,這種大開大合的城市格局世界少有,也是武漢獨特個性魅力所在。
目前武漢水域面積基本維持。武漢經歷了明清填湖擴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圍墾造田,以及八、九十年代城市急速擴張等階段,但在98年大洪水之后,治水觀念出現大轉變,2002年出臺《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由填湖轉向護湖,水域面積基本穩定。
當前武漢區域水環境總體穩定。隨著“清水入湖”、“生態水網構建”等工程實施,湖泊水質狀況有所好轉。從近三年的水質變化情況來看,湖泊水質呈現“內升、中降、外穩定”,三環內的主城區湖泊水質得到了控制。
近年來,武漢濱江綠帶建設持續推進,“兩江四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初結碩果,建成50公里長的江灘,江河感知度大幅提升。
武漢目前治水成績進步很大、非常來自不易,來自中國城市規劃院、武漢大學等專家指出:治水不僅需要講政治、講科學,還須講成效、講效益、講情懷,只有做好“水”這篇大文章,這片土地的居民才更健康、更有幸福感。(編輯:蔡亮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