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 劉陽)歷時2年籌備,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昨日在漢正式拉開帷幕,首日吸引超萬名市民前往嘗鮮。與千位非遺傳承人互動,賞2萬件非遺精品,品上百種正宗地道的非遺美食,同時武漢還設置了13個分會場和若干個活動點,供市民家門口感受非遺文化。
參展團為武漢非遺模式點贊
為探索推進非遺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本屆大展由文化部非遺司擔任支持單位,中國非遺保護中心、湖北省文化廳、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武漢市文化局及武漢旅游發展投資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大展以“長江文明 非遺風采”為主題,匯聚了長江流域15個省市區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約500項,國家(省)級非遺傳承人約1000名,非遺作品約20000件。
昨日,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一行饒有興致地對大展進行參觀。項兆倫一行幾乎走遍了每個展區,與傳承人交流互動,話起家常,特別是在湖北非遺研培成果展區,他與師生交流研培心得,并鼓勵傳承人與時俱進,創新非遺傳承項目。2個多小時下來,一行人仍意猶未盡。
此次大展長江流域15個省市均有組團展出,安徽省非遺代表團領隊王廣寶介紹,此次安徽團隊來漢參展傳承人50名,共有項目23個,涉及茶藝、酒類、傳統技藝。
“大家報名積極性很高,由于此次是按專題內容挑選傳承人,因此許多傳承人未能前來,紛紛打來電話希望下一屆能參與。”王廣寶介紹,武漢舉辦第一屆長江非遺大展他們也曾組隊前來,不僅如此國內其他城市舉辦的國家級非遺展他們也均有參與,本屆展覽相比往屆不僅規模大,更具特色,內容更豐富,檔次也越來越高。
他認為,武漢在非遺傳承與保護上是兩條腿同時邁進,在恢復古老傳統技藝的同時,與時俱進與創新,更將非遺項目進行了市場化運作。讓本就源于民間的非遺文化更加貼近民眾,這樣才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及保護。同時,武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間、更大的舞臺,實質也是對傳承人的一種保護方式。
花樣剪紙市民感嘆比玩魔方還難
織繡、剪紙、漆器是長江流域最具特色的三類非遺項目。本屆大展別出心裁地組織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三類非遺項目傳承人齊聚一堂,同臺競技。這也成為本次大展人氣最為火爆的區域之一。
首場競技項目為剪紙,八位剪紙傳承人中有兩位傳承人分別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的“工藝美術家”沈松柏,河湟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姜有存。兩位均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上臺。
“非遺來自民間,希望借此傳統文化,喚起市民童年回憶。”沈松柏以昆蟲為主題,2分鐘不到的時間里,一只活靈活現的立體螳螂呈現在觀眾面前,令人稱奇的是,剩下來的廢紙隨著剪刀的巧妙游走,僅指甲蓋大小的螞蚱就躍然手間,看得眾人目瞪口呆。沈松柏將這一即興創作隨機送給了臺下觀眾,但觀眾的熱情卻令他一時難以抽身離去,反復四五次滿足市民需求后,才得以在工作人員的護送下順利離場。
而傳承人姜有存隨興剪出的一幅青海團花,更是門道奇妙,只見她將手絹大小的紅紙數次對折,經過10余分鐘看似隨意的修剪后,展開卻是一張圓形花樣圖案,數名好奇的市民上前仔細打量后驚呼,“遠看就是一朵花,近觀才發現是由無數朵小花組成的,這比玩魔方還要難呀”。姜有存給觀者釋疑,“團花剪紙與北方人的性格一樣,線條較為粗獷,藏味比較濃”。
據主辦方介紹,接下來的四天,每日均有同類目不同地域流派的傳承人同臺競技,用技藝對話、用作品交流。同時讓市民近距離感受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精髓。
一個上午兩百箱茅臺被掃空
記者前往位于一樓半南廳的傳統飲食文化專題展區,因人氣過旺,百來米的距離足足花了五分鐘,這里是不擇不扣的吃貨與掃貨客的天堂。大紅袍制作技藝、茅臺酒釀制技藝、千年古井貢酒釀造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糌粑制作技藝等上百種非遺飲食項目均在此展出。
在茅臺酒釀制技藝百余平米的展區,工作人員不得不在入口處設置人墻限制人流,人墻外的長龍排至20米開外。市民在此除了能詳細了解茅臺的釀造過程,還能品嘗持久留香、回味不絕的醇正茅臺。
在該展區出口,不少市民興致沖沖大包大攬著戰利品。據該展區負責人介紹,此次為參展特意準備了各類茅臺酒200余箱,展會開幕不到四個小時已銷售過半,考慮到展會還有四天結束,便臨時采取每人限購一瓶的政策,但目前已所剩無幾,他們正考慮是否再次調運貨品到現場。
展區二樓的傳統中醫藥文化專題展區,是供市民大開眼界的最佳去處,這些國家及省市級非遺項目市民耳聞卻并不多見。如發端久遠的苗族醫藥神奇到什么程度?雷火神針這一“宮廷御方”特殊的調理方法,療效如何顯著?丹藥煉制完成并非直接服用,而是一種制藥的主材料。在該展區走上一圈,市民對于傳統中醫藥的諸多困惑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在國家級非遺項目夏氏丹藥展區,一鼎全紫銅鑄造,高3米,重達近千斤的煉丹爐,其特有的造型回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被逛展市民圍得水泄不通。據了解,該爐一次性煉制丹藥可達100公斤。
夏氏丹藥制作技藝傳承人夏小中介紹,丹藥煉制絕非影視劇中所呈現的,出爐便是一粒粒圓形可直接服用的丹藥,他指著展柜中展示的數十種礦石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煉制丹藥的原材料,煉制完后呈晶體狀,再進行剝離,這僅是丹藥制作的第一步。根據不同的病癥需選擇不同的原材料進行煉制,完成這一步后再根據需要配置其他中草藥,才成為最終的成藥。添加比例十分嚴格,整個過程都不能有絲毫差錯。
“文化復興首先要有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夏小中坦言,傳統中醫藥療效在不少病癥的治療效果上遠超西醫,他以骨髓炎、骨結核兩類病癥舉例,相比西醫的手術復發率高、創傷性大、治療費用高昂、病人痛苦,使用傳統的中醫外用藥就可以得到很好且徹底的治療,至少自己行醫數十年中還未碰到過不能治愈的病例,但由于對中醫這一傳統文化認識的不夠深入,患者往往選擇西醫治療。
拜師傳承人作品帶回家
此次非遺大展,主辦方設置大量互動環節供市民參與。記者逛展期間,身旁不時走過穿少數民族服飾的逛展市民,仿佛置身多民族聯歡現場。與母親一同逛展的劉辰就特意在換裝區選擇了一套由主辦方提供的苗族服飾。“感覺這樣逛展會更有帶入感。”劉辰笑稱,逛展期間還不時有市民前來找她合影。
而設于二樓的非遺課堂,當日下午由武漢市漢繡傳承人王燕現場演示漢繡技藝,向首批通過“長江非遺網”報名的35名市民手把手授課,他們中有年過七旬的古稀老人,也有未滿十歲的孩童。常年來,王燕在武漢諸多小學、初中及高校教授漢繡技藝,推廣漢繡文化,教授的學生超過千人。
當日現場,主辦方為體驗者提供了工具包,王燕選擇了幾種相對較為簡單的天鵝、花卉等四種圖案進行授課,雖然課程短暫,但大家對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漢繡充滿的喜愛之情,令王燕十分欣慰。“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王燕隨手展示所帶來的幾件學員作品,牙簽盒、鑰匙包、項鏈、手絹,這些都是貼近市民生活的常見之物,她表示,通過教學讓學者了解掌握本土傳統文化技藝,擴大漢繡的影響力。她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漢繡、學習漢繡、傳承漢繡,把這門誕生在荊楚大地的藝術繼續發揚光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據了解,此次大展期間,主辦方共舉辦9場非遺課堂,并預留180個名額,邀請了漢繡、剪紙、武漢面塑、錯格全對稱魯班鎖、武漢泥塑的五位傳承人手把手為市民授課,完成的作品市民可免費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