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煥云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凡治病,不得問其貧賤富貴,亦不得瞻前顧后,只考慮自己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這是57歲鄉村醫生王煥云一直信奉的話。
作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防艾第一人,他第一個發現了縣里的艾滋病人、第一個到村里給村民抽血檢查、第一個堅持防艾十幾年。三個“第一”看似驕傲,這背后卻有著無數的艱辛與感動。16年來王煥云一直工作在抗艾一線,視艾滋病患者為親人,用行動化解歧視,用愛心溫暖患者,他用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奉獻,為艾滋病人撐起了一片天空。
在竹山縣溢水鎮陳家鋪村,經常可以看到王煥云身背急救箱,腳踏摩托車,來去匆匆的身影,他是該村村醫,負責村里1300多人的基礎醫療工作,與此同時,作為全村唯一一個接受艾滋病防治培訓的醫生,他還負責著周邊5個村莊,十幾名艾滋病人的防治工作。面對村民們的誤解與非議,王煥云不但沒有退卻,反而更加關心艾滋病人。
2001年7月中旬,該村一村民因感冒、發熱,前來就診,在詢問和診斷過程中,王煥云發現其咳嗽、氣喘、胸痛、盜汗、乏力、消瘦等癥狀,根據病情王煥云為他治療了兩天,卻不見好轉,便建議他到縣級醫院檢查。這位病人卻不聽其勸告,又私自跑到其他醫院治療一周,病情逐漸加重,無奈之下又請王煥云繼續治療。根據患者的癥狀及自述曾有過賣血史,憑著職業敏感,王煥云懷疑患者是單采血漿感染了艾滋病。為明確診斷,他將這一情況及時報告給了衛生院,衛生院通過進一步調查將情況上報到縣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后經確認該患者為艾滋病患者。不久,縣疾控部門派出的調查小組進村,隨后又相繼發現幾位病人。
這一驚人的發現,在王煥云心中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他一方面為村民們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樣一個“怪物”而出現的恐慌情緒感到擔憂;另一方面他默默地搞起了調查,因為他知道附近還有幾個村許多青壯年農民九十年代都曾到河南等地賣過血,他及時將這一數據通過衛生院報告給了縣疾控中心,在以后縣疾控中心組織的普查中,又陸續發現多例病人。
王煥云資料圖
王煥云深知,在經濟文化相對封閉的山村,發現艾滋病,無異于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最初他和家人也有對艾滋病魔的恐慌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擔心和顧慮。“如果我不去幫助,就不會有醫院愿意接收他們。我是醫生,不能眼睜睜看著我的病人去世而不管。”為了醫生這份職業的責任和義務,為了父老鄉親的厚望,他說服了家人,擔起了抗擊艾滋病的艱巨重擔。2003年,為適應艾滋病防治的需要,竹山縣成立了“溫馨家園”,王煥云義不容辭當起園長,園址就在王煥云的村中心衛生室,他挑起了5個村的“防艾”重任。
對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視,不被理解,被拋棄,心理的摧殘遠遠大于艾滋病的本身。每月有20多天與患者生活在一起,他在村子里宣傳防艾知識,為患者開解心結,協助基線調查,指導干預措施,在他的耐心開導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幫扶,山村的溝溝岔岔,一山一水,布滿了他的足跡,真情付出重燃起患者生的希望。許作銀因感染不潔血液而染上艾滋病,當王煥云得知許作銀因為艾滋病病發而陷入絕望時,他主動搬到了許作銀家,照料并陪伴他。許作銀家里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到坡下水井里挑,近一百斤重的兩大桶水,王煥云每天從坡下挑到坡上。
為了讓許作銀吃上自來水,王煥云用腳步丈量距離,從山下最近的水井接一根水管到許作銀家。這需要從幾十公里外拉幾百米水管回村,再帶領群民一起挖溝槽、埋管線。幾天后,在大家的幫助下,水管裝好了。就在開閘那一刻,看著自來水從水管源源不斷流出,許作銀臉上綻放出了久違的笑容,這是他幾十年來,第一次用上自來水。王煥云陪伴了許作銀12年,照顧他家3代人。王煥云就是這樣用耐心、愛心和誠心守護者每一位艾滋病人。
王煥云沒有進過高等學府,卻能妙手回春;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職業道德培訓,卻能澤被群生;他沒有三頭六臂,卻承擔起了偉大的事業;他沒有豪言壯語,卻實現了與艾滋病人“心連心”的零距離接觸。
讓艾滋病人健康快樂地活著,讓更多的人理解關心支持艾滋病人,一直是王煥云的夢想。為了延續他的防艾夢想,在他的勸說下,在市人民醫院進修的兒子放棄十堰的優厚待遇,回來和他一起從事防艾工作。“目前,我們這里還有10位艾滋病患者,我要陪著他們一直走到人生的盡頭。我們父子會在防艾之路上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