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德祥
“林間小溪水,坡上青青草,牛羊滿山跑,果香山花俏”,“牧羊曲”中讓人彌久難忘的詩
意場景,如今在羅田縣匡河鎮沙畈河村重現。演繹新版“牧羊曲”的是把牛鞭揮舞得呼呼響的養
牛娃張溢。
滿山的綠,遍地的寶。張溢養的土黃牛大口大口地嚼著青草,喝著山泉,曬著暖陽,在天
然氧吧里呼吸或悠閑徜徉。這些土黃牛被識貨的城里人當成寶貝,每到年關,要提前預訂才有貨
源。
“種草喂牛”的念頭,在張溢心里埋藏多時。聽說湖北省實施了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建設
項目,鼓勵和支持種草養畜的消息后,張溢種草養牛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他流轉本村300畝山
地、荒田,撒下一粒粒種子,收獲了滿眼綠色。
5月28日中午12時,一群土黃牛在長滿黑麥草的山坡上低頭覓食,偶爾還相互嬉戲追逐。
張溢時不時揮舞著牛鞭把牛趕得滿山跑。野外放養的牛因為脂肪低、肉質鮮嫩,深受消費者歡迎
。
昔日的亂石坡和寸草不生的荒地,看得人直發愁。張溢在荒山荒坡上種草,不僅成為土黃
牛的棲息地,還是天然的綠色走廊,改良了土壤結構,防止了水土流失,是真正的“護綠”工程
。
護綠與生態養殖雙管齊下。看到張溢打造的原生態牧場,有客戶拍照引發朋友圈持續關注
。下一步,張溢想讓客戶帶著親友上山踏青游玩,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感受無邊無際的綠。
生態養殖模式贏得了口碑,讓羅田縣匡河眾誠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聲名鵲起的,是張溢推
廣的“領養母牛模式”。該模式采取“眾誠養牛合作社+農戶精準扶貧”的方式,每戶貧困戶在
合作社領養1至3頭能繁母牛,合作社提供種養技術服務,貧困戶領養的母牛歸合作社,牛犢的收
入歸貧困戶,養到一定周期時,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場價回購牛犢。“領養母牛模式”帶動了貧困
戶增收,沙畈河村3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均在5000元以上,該模式已成功推廣到鄰近的雪山河
村。沙畈河村一姓張的貧困戶,母親常年臥病不起,小孩患有小兒麻痹癥,家里無固定經濟收入
,該戶領養母牛后,年增加收入近6000元。
張溢的“養牛攻略”引起了社會關注,他還支持貧困戶調整產業結構,全年敞開收購貧困
戶種植的玉米秸稈和黑麥草,種玉米和黑麥草與種稻谷相比較,每畝均能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合作社流轉的荒山、荒地種植牧草,高峰期吸納30多人就業,每人月增收3000多元;同時,
合作社常年安置11人就業,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