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底,省委十屆八次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突出“一主兩副”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和形成“多極發展”格局。
15日,“加快構建多極發展新格局”首次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3至5個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加快發展,形成新興增長極……”
連日來,多極發展成為各地代表團討論熱詞,“勇當排頭兵”“打造增長極”……發展的豪情在會場內外激蕩。
經濟提質需形成多極發展新格局
上月20日,一場影響湖北經濟走向的智慧大碰撞在漢舉行。專家學者、企業家、省直單位負責人就我省經濟工作獻計獻策。聽取完經濟建議后,省領導指出,當前湖北經濟發展進入“提質”階段,急需著力補好民營經濟發展不足、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夠、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多極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等短板。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加快發展,同時重視“多極”發展,促進形成多點支撐、競相發展的局面。
“多極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基于我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省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教授鄒薇說。“十二五”期間,“一主兩副”3座城市加速快跑。武漢經濟總量時隔22年重返全國前十,宜昌、襄陽在全國城市排名均提升了20多位。但我省其他地級市體量與“一主兩副”比,經濟層級相差較大。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在其中心城市旗下,形成一批中等發達城市,比如廣東的東莞、佛山、惠州。“要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統籌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形成以武漢為龍頭,宜昌、襄陽為雙翼,一批‘小虎隊’城市龍騰虎躍的局面。”
鼓勵競爭也要協調統籌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說,除“一主兩副”外,我省沒有一家GDP過2000億元的城市。除領跑的武漢、宜昌、襄陽外,目前“千億俱樂部”中還有荊州、黃岡、孝感、荊門、十堰、黃石和咸寧等7城。“未來新興增長極最有可能從這些地級市產生。”
他表示,爭當增長極,各地熱情高漲,適度競爭是好事,但如果協調不好,容易出現爭搶項目、產業重疊的同質化競爭。這既需要各市明晰定位,也需更高層次協調統籌。
鄒薇認為,為打造增長極,省里需出臺規劃,統籌對地級市的產業進行梳理、規劃,可參照“一村一品”做法,對各地產業進行引導。
省政協委員、孝感市政協主席仇平貴建議,“多極”之間也要攜起手來,打破各自為政的藩籬,加強區域合作,以擴大影響和輻射力。
復興大武漢托舉湖北中部崛起
對標世界一流大城市,復興大武漢,強化“主中心”,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這是時代賦予武漢的使命。
在省人大代表、武漢市市長萬勇看來,武漢應聚力改革創新,奮力拼搏趕超,既要為全省多做貢獻,也要更好發揮輻射服務作用,帶動多極發展。
瞄準三大領域,武漢今年將摁下“加速鍵”。
著力培育壯大“四新”經濟。武漢將在“以新換舊”下功夫,加快新舊動能的持續轉換,力爭今年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3%以上,突破9000億元。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領域,重點加快國家存儲器基地、航天產業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絡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基地建設。
著力加快國際化進程,更好發揮開放先導作用。一方面,要把招商引資作為趕超發展的“一號工程”,全力引大資、引外資、引民資,打造外資密集區,力爭招商引資總額增長20%以上。另一方面,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把武漢片區建設成為湖北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新窗口。
著力提升品質品位,更好發揮省會城市的示范作用。學習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廣州珠江新城,構建功能互補、特色彰顯的空間體系,規劃建設亮點功能區塊。發揮生態優勢,構建自然優美、綠色惠民的生態體系,做足水文章,打造濱水生態綠城。
“武漢強,則全省強。”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林放說,武漢要從交通區位、產業優勢、科教創新和生態環境四大方面做強優勢,挺起全省發展的“脊梁”。同時,積極發揮輻射作用,從產業等各方面帶動多極發展。
2004年12月,光谷與鄂州的葛店高新區簽訂了第一個“園外園”合作協議。如今,像葛店這樣打光谷品牌的“園外園”,在全省已建20余個。與周邊城市在工商管理、商檢、市場準入、維權、信用、商標等方面實現聯網,產品和服務的流通障礙明顯減少。
省人大代表、武漢市副市長劉立勇建議,隨著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武漢應以“黃金水道”為依托,由武漢新港帶動鄂州、黃岡等地的港口,再造水路經濟帶。
“兩副”引擎沉穩下好發展“鼎足棋”
辭舊迎新之際,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傳來喜訊:去年,襄陽、宜昌預計實現GDP3650億元和3690億元,同比上年分別增長8.5%、8.8%,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省域“兩副”較快的發展速度,優化了我省區域發展格局。“一主兩副”戰略實施前的2010年,襄陽、宜昌兩市 GDP占全省的比重為19.5%,2016年則達到了23%。
緊盯發展第一要務,兩市你追我趕,在全國格局中爭先進位。過去5年,襄陽一批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相繼落地,去年招商項目中逾70%屬于工業項目,其中過10億元的工業項目多達54個。宜昌5年實際到位招商資金5783億元。今年,力爭新開工億元以上招商項目380個。宜昌市以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的發展“加速度”,涌現食品飲料、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五大千億產業。襄陽市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雙雙突破2000億元大關,裝備制造產業突破千億元大關。2015年,兩市生產總值在全國百強城市中的排名,均由5年前的第七十多位提升到了第五十多位。
經濟新常態下,襄陽和宜昌都面臨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重任。襄陽市提出,促進“中國制造2025襄陽行動”“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以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創業型城市為目標,力爭省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達到160個以上,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5萬戶以上。宜昌則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新創業示范城市;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
襄陽和宜昌都提出,今年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至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并全面完成精準脫貧、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省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