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大學386名學生分組走訪30位退休知名教授
文/程曼詩
每年的寒暑假,大部分高校都會積極組織學生赴校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暑假,湖北大學的社會實踐與往年有些不同。386名大一學生分組走訪了校內(nèi)30位退休知名教授,每個組都形成了5000字左右的走訪成果。
隨后,《中國青年報》在2016年8月28日的頭版頭條以《386名大學生暑期走訪退休知名教授》為題,對該活動進行報道,緊接著國內(nèi)各大主流媒體紛紛予以轉(zhuǎn)載,向其他兄弟高校推廣這堂社會實踐課。
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高天瓊說,退休教授見證了學校的逐步發(fā)展,他們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動者,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卓越貢獻;他們是治學處世的標桿,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學人精神,我們的學生更應該傳承其志、弘揚其德,這樣我們才能不忘初心、回歸初心。
活動的采訪對象是校內(nèi)30位退休知名教授,他們擁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也都是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家。其中,既有我國首屆“中國辭書事業(yè)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朱祖延教授,也有為我國高分子材料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程時遠教授,還有我國拉美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黃邦和教授、紅色歷史的敘事者與傳承者田子渝教授、“嚴”字當頭的全國模范教師陳貽漢教授等等。
本文在此選取走訪的三位教授代表的事跡以饗讀者。
荊楚社科名家——朱祖延
“十年爾雅注蟲魚,翻檢縹緗萬卷書,留得藏山事業(yè)在,此生應不負居諸。”這是朱祖延先生在花甲之年為自勉作的一首詩,作為一代詞典學專家,他將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辭書事業(yè)。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曾這樣評價他道:“我之所以對朱祖延先生有敬佩之感,是感動于先生以幾近耄耋之年、多病之身,率領著一支特別能吃苦能戰(zhàn)斗的隊伍,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出色地編纂了這部大書(《爾雅詁林》,編者注)。支撐著他們克難奮進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對學術的熱愛與忠實,是為中華文化添磚加瓦的信念與決心,是造福于學林的責任與擔當。”
眾所周知,朱祖延先生博雅通識。1960年,38歲的朱祖延作為我國最早一批訪問學者,前往埃及開羅高等語言學院教授“漢語”與“中國文化”,他使用流利的英語教授中國語言文化,用阿拉伯語和學生們聊天,培養(yǎng)了不少中文人才。在他的學生中,有的后來做了駐華官員,有的后來成為埃及著名大學的中文教授。在埃及的三年,朱祖延扮演著一名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的角色,將中國語言文化的精髓遍灑異國大地。
2015級新聞學的張詩琪談到采訪感悟,說到“朱祖延先生是學術上的大家,為研究事業(yè)甘坐冷板凳三十余年;他是生活中的長者,事事都會站在學生、職工角度著想;他是為人時的夫子,做人溫和樸實,處事低調(diào)淡泊。他棲身于一所地方學校,隨遇而安,既不坐井觀天,也不妄自菲薄,終生遠離浮華浮躁,視地位榮譽如過眼云煙。他不慕繁華虛榮,只著眼于身邊的一切,將內(nèi)心最真的情懷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世界前1%學科的重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程時遠
出生于1942年的程時遠是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首屆研究生,之后又成功考入當時全世界唯一一所擁有高分子系的大學——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是有機化學和高分子材料,為湖北大學化學和高分子材料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如今這兩個學科都已躋身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
在國內(nèi)膠黏劑、氟硅工業(yè)、精細化工等方面,程時遠更是有著重要影響。以他為首的團隊于1999年攻克了“聚烯烴熱塑型彈性體”制備的技術難題。“聚烯烴熱塑性彈性體”是國家863計劃中的一個研究課題。熱塑性彈性體是一種橡膠與塑料的化合物,既有橡膠的彈性又有塑料的高強度。但是此前由于我國制備技術尚未攻克,每年不得不以每噸幾萬元的高價從國外進口。而以程時遠為首的團隊在該項目的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壟斷,也讓中國的材料制備更上一層樓。
“任何一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渺小和短暫的,但只要盡其所能努力做點事情,那么他的事業(yè)的延續(xù)就可能永恒,這是莫大的榮幸和幸福。我個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但卻非常幸運地在那個時期和一幫同事為化學和高分子材料的建設做了一點事情,的確感到幸運、幸福。”程時遠坦然地說。這種謙遜溫和的學者風范深深地感染著在一旁傾聽的學生,也默默地指引著他們向?qū)W術更深處邁步。
“嚴”字當頭的全國模范教師——陳貽漢
出生于1948年的陳貽漢,是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退休教授,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1—2005),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物理學科委員會委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課題多項,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70余篇,被SCI、EI等權(quán)威專業(yè)刊物收錄20余篇次,曾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在2009年教師節(jié)前夕作為全國模范教師代表,受到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會見。
陳貽漢初入杏壇時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他就職的第一年,一次武漢大雨傾盆,校園內(nèi)積水已經(jīng)沒腰。陳貽漢為了準時抵達教室,五點就從家中出發(fā),在積水中摸索前行。當學生們看見渾身濕透的陳老師準時地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時,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感謝這位師者。陳貽漢當時眼眶浸濕,事后他對此久久不能忘懷。而后的幾十年里,他也從來沒有在教學上怠慢過,每堂課都會提前十五分鐘到達教室,在黑板上寫滿與課堂相關的知識,希望學生能從走進教室的一刻起就感受到學習的氛圍,數(shù)十年如一日。
他的教學風格種突出特點就是“逼”著學生刻苦用功,并非常重視自己的授課方式和效果,不是把內(nèi)容隨意地拋給學生,而是用知識引導學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因此他的課堂氛圍很是吸引人,幾十年來,他對學生的作業(yè)總是認真批改,以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據(jù)此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我要求學生養(yǎng)成課堂上做筆記的習慣,以培養(yǎng)自身總結(jié)提要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書寫能力,這三點對于日常學習非常重要。”陳貽漢說。
現(xiàn)場有機會聆聽大師的教誨,對于參加采訪的大學生來說,既是一場文化的熏陶,也是一次心靈的碰撞。2015級新聞學學生曹家菂回想起那個采訪過程,腦海里充滿了畫面感,“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來自各個學院的,我們4-5個人為一組進行采寫,比如我參與的是采訪物電學院的陳貽漢教授和材料學院的程時遠教授。老教授人很好,對我們的采訪也很配合,我們準備的問題很多也很雜,但是他們都耐心的回答。人也很低調(diào),我們初稿有5000多字,被程教授看過后刪掉了很多夸贊他的內(nèi)容,他反復強調(diào),這些成績不是他一個人的,還有很多人的努力。我想這次采訪對我的影響就是做人還是要低調(diào),而且不管對誰都要保持謙虛親和的態(tài)度。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在自己專業(yè)領域?qū)W有所成才是。”
和曹家菂同組的材料學專業(yè)學生周詩遠也同樣收獲滿滿,“這個活動讓我度過了一個充實的暑假。作為大一新生,我們對社會實踐十分陌生,從如何寫策劃書,到如何采訪教授,我們都斟酌再三,因為畢竟是采訪材院的老院長。采訪中教授很隨和,能夠在一上午的交談中,領略到教授一生做出的卓越成績,我們很幸運,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這個活動讓我們在大二大三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更加有意義。”
“這次社會實踐,不僅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老教授的學者魅力,而且也給我們文理科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同學提供了機會聚在一起為共同的選題進行‘頭腦風暴’,在互相啟發(fā)下,實現(xiàn)團隊協(xié)作,最終交上了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新聞學張詩琪如是說。
近年來,每到寒暑假,湖北大部分高校都會組織學生深入高校企業(yè)、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城市社區(qū)等地進行調(diào)研考察,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近距離感受社會生活的機會。而此次湖北大學另辟蹊徑,組織學生在校園里采訪退休知名教授,追尋老一輩的那些記憶,回歸大學里的那片初心,該活動經(jīng)過央媒和各級媒體的報道,走出了一條創(chuàng)新路,打出了一張?zhí)厣啤W咴L“湖大學人”系列活動是在湖北大學黨委和通識教育學院領導班子共同謀劃組織下開展,同時也得到了學校相關單位的鼎力支持,確保了前期工作全面鋪開。該活動最早的發(fā)起者,校黨委書記尚鋼提出要貫徹落實教育部長陳寶生“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要求,學校各項工作要服務“三學”,即服務學者、學術、學生,強調(diào)學生工作的“四用”理念,即“用愛育人、用情感人、用心懂人、用嚴塑人”,旨在致力于讓大學校園回歸初心、重塑學風,向老一輩看齊,學習他們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膽識、櫛風沐雨的堅持、春風化雨的情懷,在引導學生感受學者魅力、繼承學人精神的同時,也讓學生盡早找準自己的學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