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有一個多月,農歷丁酉雞年就將到來。昨日省天文學會副秘書長孟憲有介紹,在經歷農歷羊年和猴年連續兩個平年之后,農歷雞年將迎來閏年,這一年有個“閏六月”,共有384天。
據了解,丁酉雞年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至2018年2月15日結束,共計384天。孟憲有稱,在陽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約為一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農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306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年少了11天。
如果任由農歷和陽歷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為此,古人采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歷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歷閏年因為多了個閏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左右,而農歷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
即將到來的農歷雞年有一個6月,還有個“閏6月”,共6個小月(每月29天),7個大月(每月30天)。2017年之后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是2020年的農歷鼠年。
孟憲有表示,農歷丁酉雞年還將出現我國傳統歷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所謂“一年兩頭春”是指在農歷的一年中有兩個立春日的現象。由于立春日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因此,“雞年”確實包含有兩個立春日,即正月初七立春(2017年2月3日)和臘月十九再次立春(2018年2月4日)。
相對于“一年兩頭春”,還有“無春年”和“單春年”。“兩頭春”或“無春”的現象,往往會在民間引發議論,有人甚至將此與吉兇禍福聯系起來。對此,專家表示,“兩頭春”或“無春”都是由我國農歷和陽歷兩套歷法并行造成的,只是正常的歷法演變,絕對不存在“吉利”或“不吉利”之分。據了解,“一年兩頭春”現象每隔數年便會出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