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的重要性首次與兩個直轄市相提并論,在國家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昨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武漢要自我強化國家中心城市意識,敢于擔當,充分發揮在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和引領作用。上海、武漢、重慶三座超大城市,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關鍵支點,這條騰飛之龍的“龍身”,將由武漢支起。
引領科技創新是核心
創新型城市提供強大帶動力
今年5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后,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成為武漢發展的最新熱詞。不到兩個月后,武漢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國家批復同意,其中,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寫進方案。
引領科技創新,正是國家對武漢的殷切期待,也是這座城市多年工業基礎、區位優勢、科教稟賦所呈現出的應有之態。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人才鏈、完善資金鏈、配套政策鏈,對比其他6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批復的表述中,僅武漢深度提及“五鏈統籌”,相較于京津冀方案中深度融合的“四鏈”,武漢還多了一個人才鏈。這“五鏈”,定位為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8月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成為武漢發展的最強音。會上提出的“十大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倍增、產業創新能力倍增等一系列計劃,始終圍繞科技創新布局。
“武漢要強化科技創新核心動力區功能。”李光認為,發揮核心和引領作用,武漢必須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讓創新真正成為武漢的核心競爭力和最突出的城市特質。
先行先試為發展提速
武漢引領全面創新改革
近年來,武漢迎來密集政策利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獲批等。去年9月入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今年9月湖北自貿區獲批,武漢片區成為湖北自貿區的核心地帶。
改革邁進“深水區”,武漢擔當“排頭兵”。先行先試為發展提速,引領全面創新改革,武漢不僅有決心,更有實打實的探索經驗。
早在3年前,省市就進行部署,在東湖高新區開展自貿區申報及先行先試工作,以干促批。在先行先試工作的推動下,東湖高新區改革力度空前,市場主體活力也極大激發。2014年,東湖高新區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9855戶,同比增長62.33%,全年新增注冊資本金494億元,同比增長156.17%。
武漢的探索和實踐日益深入。7月28日,武漢市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促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決定》,為武漢市全面促進創新改革試驗提供法治保障,其內含的一系列“免責”、“鼓勵”的條款,明確了創新改革的法治路徑,解決創新改革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問題。
人才富礦聚集活力
“人口紅利”正是潛力所在
兩年前,麥肯錫發布的“全球城市600”預測,未來10到15年,中國將有100個城市上榜,全球六成GDP將由這600個城市貢獻。武漢以其豐富的水資源、超百萬大學生、超過千萬的常住人口等優勢繼續進入全球城市600。
90后去哪兒,城市活力就在哪兒。人口是基礎,這也是機構榜單將人口數量作為衡量城市活力重要指標之一的原因。
武漢科教資源雄厚,人才優勢明顯,現有100多萬大學生、研究生,百余所科研機構。
“在當下,聚集創新創業人才的激烈競爭和博弈出現兩個新變化:一是從泛泛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向重點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轉變;二是從關注創新創業人才工作環境向注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生活環境轉變。”李光認為,城市應為人才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和高舒適度生活環境,在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激烈競爭和博弈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