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4路公汽駕駛員曾令成接受媒體采訪
一批新能源公交車將上線運行
圍棋中心的天元,往往牽動著全局的輸贏。武漢,這座中國版圖上的“天元之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地位,它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
然而,對一座城市交通方面的考量,除了具備國家級交通樞紐功能、強大的國際國內輻射能力和區域經濟拉動作用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城市循環體系。
近年來,借創建全國公交都市、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等契機,武漢公共交通實現了飛躍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輪渡、出租車為補充,公共自行車等慢行交通工具為銜接”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逐步成形。
“武漢即將邁入大公共交通時代,年內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達8種,基本囊括了國內所有公共交通方式。”市交委負責人告訴筆者,武漢目前已有常規公交、無軌電車、地鐵、城鐵、輪渡、公共自行車等,年底還將開通有軌電車、BRT快速公交。
據介紹,武漢三鎮被江河分割,市民出行距離較長,有的長達30公里,需要軌道快線來支撐。
過去,武漢基本用常規公交解決交通問題。進入2000年以后,開展軌道交通建設,常規公交仍是主體。
大武漢需要大公交,大公交需要大網絡。目前武漢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輪渡為補充、公共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相銜接的立體化大公交網絡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來,軌道交通發展迅猛。“十三五”期間,在完善主城的同時,武漢軌道交通網絡要進一步加密。一條輕軌只能稱作是線,每天只有四五萬客流;1、2號地鐵線形成十字軸,日均客流隨即上升到50多萬人次;到3、4號地鐵線開通,四條線路串聯起武漢三鎮,相扣成環,日均客流達200多萬人次。
“公共交通方便、準點、安全快捷,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自然越來越多。”市交委負責人表示,隨著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善,目前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超過五成,公共交通換乘比例也在提升,如地鐵換乘微循環公交、地鐵換乘公共自行車。BRT和有軌電車開通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將更高。
今后武漢軌道交通將分層發展。將近1100公里的軌道線網,使高鐵網、城鐵網成團,串聯五大火車站和機場。可分為三種類型:全長20-30公里的市域快線,時速在100-120公里之間;主城地鐵線,站點較為密集,主要解決通勤交通,時速最高為80公里左右;還有一種是新城放射線,主要為有軌電車和BRT,負責中運量線路。預計今年年底,有軌電車、BRT投入使用。
未來,武漢公共交通將形成由主城沿軸向外放射到新城的發展模式,逐步建立“快、干、支、微”四級交通網絡,“快”即是軌道交通、BRT、有軌電車;“干”是主干道上接駁地鐵的公交線路;“支”為公交支線,次一級道路上的公交線路;“微”則是微循環,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
市交委負責人表示,今后交通部門將加快打造民生交通升級版。預計到2020年,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可達400公里,主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超過6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屆時江城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過去人們常說“快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
近年來,武漢公共交通飛速發展,積極創建“公交都市”是武漢城市交通系統良好運營的標志,它改變了武漢三鎮隔江而立的格局,凝聚了城市發展活力。
公交發展已經成為武漢實現城市發展新夢想、邁向復興之路的戰略工程。
上月,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武漢。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10余家中央媒體及武漢地方媒體,對武漢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及公交都市創建予以高度關注。
城市軌道交通網日漸完善
打開武漢市地圖,漢江、長江交匯,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并峙。讓過江出行更快捷、順暢是武漢人最大的愿望,多元的大公交網絡正是將整個城市融合在一起的關鍵。
大公交網中最重要的是城市軌道交通網。2004年7月28日,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開通,線路全長為10.6公里,全年日均客流僅為0.78萬人次。此后的12年間,武漢軌道交通線網運營線路增至4條,運營里程總長126公里,實現了武漢三鎮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有效地緩解著城市地面的交通壓力。
目前,武漢軌道交通每日客運量達200萬人次;軌道交通客流占全市公交總客流的比例由最初的0.17%增長到20%以上,改變了武漢的公共交通格局。
以前,只有一條軌道交通線路的時候,它與公交的銜接相對簡單,軌道交通網越來越緊密,靠公交單方面的接駁調整難度越來越大,需要對全市線網進行頂層設計。
公交線網不斷優化
地鐵線路越開越多,如何協調好公交線網與地鐵線路的關系,令公交開行更加高效?
市交委公交辦負責人介紹,常規公交網主要依托既有和規劃中的軌道交通網,優化常規公交線網,形成“快、干、支、微”四層公交網絡,讓公交線網形成有層級的、相互銜接和配合的格局。
去年,武漢交通部門開始著手編制《武漢市常規公交線網優化調整規劃(2015-2020年)》,著力構建“快、干、支、微”四級公交網絡服務體系,自2015年9月開始,分批次對線路進行調整。截至2016年5月底,該公交線路優化調整共涉及線路171條,其中調整線路107條,新增或恢復56條(其中微循環線路30條),暫停8條,支線和微循環線分別增加了38條和29條。
據統計,調整以后公交車輛周轉率上升,目前常規公交班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7%,公交運行效率增加,單車運營成本降低。市民等車時間縮短,與軌道交通對接更加順暢。
年內市民可乘8種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大漢陽有軌電車年內可上線運行
城鐵:
年內漢孝城鐵開通
漢孝城鐵全長61.3公里,從漢口火車站出發,沿途設后湖、金銀潭、盤龍城、天河機場、天河街、閔集、王母湖、毛陳、槐蔭、孝感東站10個車站。城鐵全線鋪設無砟軌道,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由于停靠站點較多,實際時速會在200公里以下。
正式通車后,武漢至孝感最快僅需20分鐘,從漢口火車站到天河機場只需15分鐘。漢孝城鐵也將作為武漢至十堰(漢十)高鐵的一部分運營。
目前工程已進入鋪軌階段,沿線各站房均已完工,預計最快10月可投入試運營。此前,武石、武咸、武岡城鐵線已相繼開通。
地鐵:
今年再開兩條新線路
目前武漢已開通1、2、3、4共4條軌道交通線路,里程共計126公里。預計年內還將開通地鐵6號線、地鐵機場線。到2020年,武漢將形成通車里程達400公里的軌道交通線網。
地鐵機場線在漢口金銀潭站與2號線對接,終點設在天河機場T3航站樓交通中心。線路全長19.5公里,其中地下線13.7公里,高架線5.4公里,沿線共設常青城站、宏圖大道站、盤龍城站、巨龍大道站、宋家崗站、航空總部站、天河機場等7座車站。
除了機場線,6號線一期也將于今年12月底通車試運營。
今后五年,武漢地鐵建設進入提速期,預計每年將開通兩條軌道交通線路。
BRT快速公交:
全市首條線路即將開通
作為全市首條BRT快速公交,雄楚大街BRT走廊線路全長13.6公里,設計起點為靜安路,終點至光谷佳園路,以楚平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正線快速路全長約11.6公里,還有約2公里是與周邊城市道路相接部分。最高開行時速40公里/小時,平均運行時速約25公里/小時,全線共14個站點。
BRT介于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之間,可像地鐵一樣在專用通道內運行,具有運力大、快捷、舒適、便宜、省時等優點,市民只需花坐公交的錢就可以享受的士速度。
目前包括西段靜安路至珞獅南路3.6公里、東段楚平路至民族大道1.7公里廊道均已完成刷黑,交通標線等也配套完成,預計年內可開通運行。
有軌電車:
6月已完成試跑
6月,武漢首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試跑。年內,大漢陽、大光谷有軌電車都有望通車。
一列有軌電車造價約1800萬元,車廂寬2米多,一節車廂的長度和一輛公交車差不多,整列車最多可以裝330人,而車輛的時速則可以達到70公里/小時。
據了解,有軌電車T6線路東起沌陽大道郭徐嶺廣場,與地鐵3號線對接,西至軍山官蓮湖東側,全長近16.8公里,設站23座,貫通大漢陽片區。
輪渡:
已開通了輪渡線10余條
1900年,“利江”號蒸汽小火輪的汽笛聲奏響了武漢輪渡的序曲,武漢市民乘坐“大洋船”橫渡天塹的夢想得以實現。三鎮從此通達。
不坐輪渡,枉來武漢。目前,我市共開通了10余條輪渡線,方便市民來往兩江四岸。此外,除了滿足市民日常出行功能,輪渡更成了外地游客飽覽兩江美景的首選,為此“零點航班”、“快速航線”、“假日航班”等相繼開通。
無軌電車:
放下“辮子”也可行駛
無軌電車是車頂架有接觸網輸電而為其提供動力的公交車。武漢市的無軌電車于1958年4月通車,歷史悠久。
相比普通公交車來說,無軌電車對于城市污染小,行駛時噪音低,速度也可以滿足城市需求。隨著技術發展,兩根“辮子”放下來也可以行駛,只是電車線網鋪設會制約線路的設置,所以覆蓋面不如公交車。
目前,我市有電1、電4、電5等7條無軌電車線路,基本在二環以內的中心城區運營,無軌電車在武漢公共交通中的占比不大,共有300多輛車。
常規公交車:
仍是公共交通的主力
市交委公交辦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市共有449條公交線路、8732輛公交車,遍布武漢三鎮,交織成網。
據統計,武漢公交每天運送旅客約400萬人次,目前仍是武漢公共交通的主力。不夸張地說,公交系統對于城市來說,就像人體血液一樣,給400萬市民輸送能量,如果公交停運了,這個城市就停擺了。
目前,交通部門正不斷對常規公交線網進行優化,形成“快、干、支、微”四層公交網絡,讓公交線網形成有層級的、相互銜接和配合的格局。
公共自行車:
解決市民 “最后一公里”出行
2009年,武漢成為全國率先開通免費公共自行車的城市之一,2014年因經營管理不善停擺。去年,武漢公共自行車系統重啟,完成建設并運營了806個公共自行車站點,投入公共自行車2萬輛。
目前我市公共自行車已開始二期建設,擬三年內建設公共自行車站點3160個,配置運營車輛8萬輛,實現全市中心城區基本全覆蓋,基本實現公共自行車與其他公共交通系統無縫對接,基本解決市民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鞠頔 何苗 呂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