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發展報告(2015)》正式發布,首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武漢航運中心建設進程。《報告》中稱,武漢航運中心將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屆時,港口年吞吐量將在2015年1.63億噸的基礎上實現翻番,達到3.5億噸。
“十三五”建成武漢航運中心
“十二五”期間,武漢航運的增長速度跑贏GDP,邁入世界內河集裝箱港口“第一方陣”。新港突破了貨物吞吐量“億噸”大關。集裝箱吞吐量由56萬標箱增長到106萬標箱,比前五年基本實現翻番。汽車滾裝量由21萬輛提高到48萬輛,增長1.3倍。陽邏港實現集裝箱吞吐量過百萬標箱,成為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
與此同時,通航領域迅猛拓展。“十二五”期間共開通國際國內航線8條,其中,近洋航線從無到有,目前3條近洋航線可通達7個國家和地區;江海直達航線實現每周9個航次,并在內河首創貨物當天到當天發;與“漢新歐”國際班列的對接,構建了全球國際物流運輸“閉環”。目前,武漢新港正在成為中西部地區“出海口”和中部國際航線的樞紐港。
武漢新港負責人介紹,從2005年構想提出到2020年,武漢航運中心將基本落成,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在武漢的最佳契合點。
2016-2020年“十三五”期間,航運中心建設將重點建設“兩大樞紐、四大功能平臺、一個航運市場主體集群和一批臨港示范區”的“2411”工程。重點打造以陽邏港為核心,花山、金口、漢南等港區為支撐的長江集裝箱樞紐港口集群,以金口、軍山汽車滾裝碼頭為重點,構建長江流域汽車滾裝運輸主樞紐。構建長江流域航運交易大市場、建設電子口岸水運平臺、加快建設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和建成一批陸地港。發展一批港航、物流、服務門類齊全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群體。加快陽邏臨港經濟示范區建設,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臨港新城和臨港產業園區。
港口吞吐能力將再翻番
預計2020年武漢航運中心,年港口吞吐能力將達到3.5億噸,比“十二五”時期的1.63億噸翻番還要多。3.5億噸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本地最大的鋼企——武鋼從1958年投產至今所生產的所有鋼材,通過港口群,不到一年就能全部運走。
3.5億噸的吞吐量,將由兩大具有流域樞紐作用的港口集群來完成。以陽邏港為核心,花山、金口、漢南等港區為支撐的長江集裝箱樞紐港口集群,將在五年內達到580萬標箱的年吞吐能力,相當于5-6個現有的陽邏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金口、軍山汽車滾裝碼頭為重點,統籌漢南、沌口港構建的長江流域汽車滾裝運輸主樞紐,到2020年將達到100萬輛汽車的年吞吐能力。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武漢將打造世界級汽車之都,汽車產能要達到350萬輛,占全國10%。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一的車輛可以通過走水路到達全國各地乃至臨近國家,有業內人士估算,航運成本僅為公路運輸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武漢車企未來將省下大筆的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