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南看我省精準援藏
文/湖北日報記者 陶忠輝 通訊員 鄒玲 圖/記者 楊平
西藏山南地區,湖北援藏干部的第二故鄉
“格桑花開遍雪域高原,是金太陽給予了溫暖;藏族人民生活比蜜甜,是黨的民族政策輝照邊疆……”
6月,格桑花盛開的季節。記者行走西藏山南大地,處處感受到藏族同胞的熱情,潔白的哈達,盈盈的笑臉,歌聲像盛開的格桑花一樣美麗舒展……
這一切,跟我省的對口支援,尤其是精準式援建分不開。
陳春暉(右)與巴桑卓嘎結成親戚
湖北在瓊結縣開發的種植業,為當地藏族同胞提供了就業機會
幫扶到藏族同胞心坎里
2日,記者跟隨武漢市援藏干部陳春暉,走進乃東區澤當鎮贊塘居委會。55歲的巴桑卓嘎迎出門外,緊攥著陳春暉的手不放。
贊塘居委會是陳春暉的聯系點。駐村第一天,他聽說低保戶巴桑卓嘎的丈夫因病去世,丟下3個未成年的女兒,當即送去500元慰問金。和巴桑卓嘎聊天時,得知其丈夫的喪事因為沒錢,一直拖著。第二天,陳春暉又從援藏津貼中拿出2000元,塞給巴桑卓嘎。
3年來,陳春暉與巴桑卓嘎結成親戚,常來常往。在他的幫助下,巴桑卓嘎一家人改造了3間簡陋的土木房,住上了6間磚瓦房。雙腿殘疾的大女兒學會了織藏毯,參與了居委會的藏毯合作社,二女兒當了兵,幺女也上了小學。“糧似金山棉似海,通路通電又通水。冬天能吃夏天菜,幸福生活隨處見,湖北親人呀咕嘟!”贊塘居委會支部書記次仁告訴記者,“呀咕嘟”在藏語里就是真好、真棒的意思。湖北援藏工作隊一口氣為該居委會辦了10件實事,幫助5戶藏民開起了“藏家樂”,籌資建成朝佛香客旅游接待中心和1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奶牛場新建暖棚和沼氣池……
在曲松縣下洛村,61歲的曲珍抑制不住內心激動,淚水婆娑。
曲珍和老伴身體不好,家里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兒子上學還欠下一大筆債務,一家人跟牲畜擠在同一屋檐下。6年前,時任曲松縣委書記的湖北援藏干部柯東海走訪時,為她家的生活境遇感到焦急,當即決定住進來。“柯書記用自己的工資幫我們還清了5000元貸款,還幫娃兒湊上了去內地讀書的學費。”曲珍告訴記者,當柯東海決定要在她家住下時,她家甚至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還是駐村工作隊到縣上的超市買來的。如今,這床被子被老人放進了佛堂。
在曲松縣邱多江村,8歲的小女孩旦增白瑪活潑可愛。去年6月,湖北省衛生廳組織武漢7家醫院,對山南市先心病兒童進行免費救治。旦增白瑪的手術是在中南醫院做的,今年5月經過湖北援藏醫療隊復查,已經康復。她的父親連伸大拇指:“湖北醫生‘門巴雅古’(藏語:信得過)!”
在加查縣安繞鎮惹米村,一位母親正在逗搖籃里的孩子,她滿懷喜悅地說:“這是湖北援藏人送給我最寶貴的禮物。”
過去,由于飲食結構不合理、喂養習慣不科學等影響,加查縣新生兒死亡率一直較高。2013年起,宜昌市援藏醫療隊開展以合理喂養、均衡營養為主題的“婦兒營養鄉村行”,全縣已有1051人受益。
10年前,格桑次珍生下兒子后,一直不能生育,進行健康干預后,今年4月,她又生了個女兒,起名為德吉卓瑪,藏語意為“幸福天使”。
畫外音 湖北省第七批援藏總領隊柯東海:對口援藏工作只有緊緊圍繞受援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貼近各族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將有限的資金,向基層傾斜,向農牧民傾斜,援建工作才能精準發力,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人心。
#p#分頁標題#e#
宜昌市援藏醫療隊在加查縣開展“婦兒營養鄉村行”活動
在援藏隊員幫助下,曲松縣建起第一座幼兒園
省畜牧局的援藏干部大力幫助當地發展養殖業
產業“輸血”又“造血”
乃東區昌珠鎮克松村,4頭奶牛或站或躺愜意地嚼著草料,主人巴桑正在清理牛圈里的牛糞。“以前靠青稞種植年收入也就幾千元,如今,單是養牛收入就達2萬多元。”談起黃牛改良,67歲的巴桑喜瞇了眼。
像巴桑一家從黃牛改良中受益的,山南地區就達4.36萬戶,占農牧民總戶數的70%以上。
此前,山南地區的牛個頭小、產奶量少。2013年起,通過與湖北優質的娟姍牛雜交,形成新的改良品種,不僅個頭變大,產肉量和奶量大大提高。“改良后的2歲母牛平均每頭價值4000元以上,高的可達8000元到1萬元。”正在主推這一項目的湖北省畜牧局援藏干部、山南市農牧局副局長張瓊華說,黃牛改良已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去年人均增收689元。“湖北人扎西德勒!”在西藏天苗生物科技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47歲的瓊結鄉拉玉張白那村村民普布卓瑪一個勁地道謝。去年,襄陽市援藏干部劉超從老家引來老板投資6000萬元,在這里辦起了400畝瑪咖種植加工基地,普布卓瑪不僅領到了每畝1300元的地租,還可到到基地打零工一天賺90元錢。
在華新水泥西藏公司,90后藏族男孩白瑪多吉很開心:“2013年中專畢業就進了公司,如今成長為技術操作員,月收入過萬,真是奔小康了!”據介紹,目前該公司650名員工中,三分之二是藏族同胞,他們都是產業援藏的直接受益者。
瓊結,來自湖北的豐華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投資23億的光伏發電項目,已并網發電。
乃東,武漢援藏干部創建了乃東武漢產業園,引來的首家企業——山南藏禾商貿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菜籽油加工項目,即將投產。
曲松,大冶有色投資1.32億元開發的雅拉香布礦泉水,已開始進入市場。
加查,投資2000萬元的西藏冶建特種材料有限公司于去年投產……
行走山南,記者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藏,產業援藏正釋放著越來越大的能量。
畫外音 山南市市委書記張永澤:近3年來,湖北對口支援由線性的粗放支援轉化為立體的精準支援,尤其注重圍繞產業發展,堅持輸血、造血雙驅動,積極培育山南產業龍頭企業,先后引進湖北企業15家、落實項目15個,總投資47.99億元,企業直接安排農牧民就業5000多人,帶動了1000余戶貧困家庭脫貧,為山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p#分頁標題#e#
瓊結縣中學,湖北“格桑花”支教隊長吳順喜在上課
在援藏隊員的努力下,已有三家企業落戶乃東武漢援藏產業園
支援“扶智”更“扶志”
8日上午,瓊結縣中學初二(4)班教室,英語朗誦聲此起彼伏,23歲的支教老師吳順喜正為學生們上課。
吳順喜是第三批湖北“格桑花”支教隊的隊長。
2014年5月開始,湖北文理學院成立了“格桑花”支教隊,迄今已選派出3批15名大學生志愿者到瓊結縣義務支教。去年7月,湖北文理學院師生還共同募資設立“格桑花支教愛心基金”,每年捐助不少于1萬元,資助瓊結縣當地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
吳順喜和他的同學不僅注重文化課,還開展課余學習培訓班,假期針對成績困難學生組織家訪補習。班上有個叫索郞加措的男孩,一直不愛學習,吳順喜每天都要給他講題,督促他學習。去年望果節(藏民慶豐收的節日),他還到小男孩家住了一個星期,幫他補課。
付出終有回報。去年中考,瓊結中學在山南12個縣中學里,躍居第一。
前不久,吳順喜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課——《說出自己的夢想》。
學生白瑪德吉的夢想是當一名英語老師,她說,家鄉的同學們都喜歡學英語,她想做老師教家鄉的孩子們英語;布瓊扎西的夢想是做一名醫生,因為姐姐患有糖尿病,他就想著當醫生,治好姐姐的病……
家鄉的匱乏,并沒有讓孩子們自卑,反而立志于在將來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帶來改變。這讓吳順喜深深感動了,他決定申請留校任教,做一朵永遠的格桑花。
采訪當天,瓊結縣教育局長何風告訴記者,吳順喜的申請已獲批了。
畫外音 湖北省民宗委主任、黨組書記柳望春:從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長遠看,當地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扶貧先扶智,把扶貧與扶智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迄今,我省先后選派7批321名黨政干部、5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赴藏,他們主動出思路、想辦法、解難題,把智慧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
我省援藏干部為當地引進多個光伏發電項目
援藏干部的“精氣神”
來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
援藏指揮部組織的集體大討論主題,成為第七批湖北援藏干部人才心中時刻縈繞的問題,他們也用實際行動書寫著答案。
省發改委援藏干部朱華平,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5373米的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措果村蹲點,切實解決村里用水、用電、修路的難題;
省農業廳援藏干部覃雙鶴,背著氧氣瓶,在海拔5300米高寒地區開發沼氣,讓當地農牧民告別了燒牛糞、無蔬菜的歷史;
省商務廳援藏干部付再軍,充分調研并編制完成西藏山南地區城鄉商貿物流業20年發展規劃,填補了西藏無城鄉商業網點規劃的空白;
湖北晨豐律師事務所范倜,在加查縣籌建了西藏自治區第一個縣級律師事務所,被司法部評選“1+1”中國法律志愿者百姓心中最滿意志愿律師;
武漢市援藏干部劉綱華,2014年被評為西藏自治區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去年又獲得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奉獻類提名獎。
海拔的高度有限,精神的高度無限。一批批援藏干部及專業人才,艱苦絕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掉肉不掉骨氣,他們用實際行動,把“援藏”這個神圣的名詞,注解出幸福與感動、溫暖與責任、震撼與跨越的豐富內涵。
畫外音 山南市市長普布頓珠:湖北援藏干部從容堅定、大局為重的責任情懷,面對高寒缺氧、久別思親的孤苦時,以變苦為樂、以苦為樂的堅毅作風,把山南當故鄉、把藏區百姓當親人,帶給山南的不光是物質財富,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援藏心聲】
三年援藏路 一生雪域情
作為援藏干部,我們來到西藏,就要扎根基層,成為黨和國家政策在藏區的“播種機”,成為黨和政府在農牧民中的形象“代言人”,成為黨和政府為當地群眾服務的“觸手”,成為植根高原生機勃勃的馬蹄針(一種高原耐寒耐旱植物)!
——黃石市援藏干部 盧川
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選擇援藏既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使命。雖然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我無怨無悔,一定不辜負組織和親人的期望,繼續發揚“老西藏”精神,牢記使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以滿腔的熱血,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省人社廳援藏干部 韓紅新
藏漢同胞手牽手,雅江長江情相連。我們要用青春和熱血,踐行“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錚錚誓言,用真心、真情和真干奏響“藏漢一家親、相親相愛”的時代旋律。
——省交通廳援藏干部 簡海云